7)温病派。以吴瑭(字鞠通)和叶桂(字天士)为代表。叶氏创卫气营血辩证而成温病因证脉治的独立体系,吴氏创三焦辨证而确立了温热学派包括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的理论体系。该派用药多以寒凉轻灵为特点。崇尚阴柔,恣用寒凉,治病喜欢补而害怕攻下,喜轻避重,讲究平和。用药大都是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丝瓜络,豆豉,薄荷等所谓轻灵之药。畏麻黄,附子,大黄,干姜,硫磺等如畏虎。该派对现代中医的影响极深。 8)火神派。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的郑钦安是该派代表人物和开山者。该派辨证特重阴和阳,用药特点是用大量的附子、干姜、肉桂、麻黄等。他们脱胎于伤寒派,但更主张补阳为先。所以该流派也叫作温阳派和扶阳派。后人代表性的有: 吴佩衡,云南中医学院首任院长。曾听学于火神派真弟子卢铸之(1876-1963年)先生的“扶阳医坛”。主要著作有《中医病理学》、《麻疹发微》、《吴佩衡医案》、《吴佩衡中药十大主帅古今谈》、《附子的药理及临床应用问题》、《伤寒论条解》、《伤寒与瘟疫之分辨》、《医药简述》、《伤寒论新注》等。 祝味菊,著有《病理发挥》、《诊断提纲》、《伤寒新义》和《伤寒方解》,刊于1931年的由此四书组成《祝味菊医书四种》,2008年邢斌、黄力等将其再加《伤寒质难》,整理出版《祝味菊医学五书评按,有“祝附子”之誉称。 范中林,善用经方,尤以舌诊见长,深受火神郑钦安思想影响,特别是对于许多虚寒证,疑难病的疗效尤为显著。著《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唐步祺,私淑清末伤寒大师郑钦安先生,范中林早期弟子,擅用干姜、附子等温热之药,堪称火神派代表人物,被民间誉为“唐火神”,著有《咳嗽之辨证论治》一书。 山西的李可老先生也属于这一派,著成《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卢崇汉著有《卢火神医集系列之一——扶阳讲记》等,国内中医界扶阳学派的领军人物。 9)汇通派。代表人为恽铁樵倡导“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医学,代表作有《群经见智录》、《生理新语》、《脉学发微》等;张锡纯不仅从理论上进行中西医学汇通的尝试,创制出一些中西药结合的治疗方剂,他的代表作是《医学衷中参西录》。另有王宏翰、朱沛文、唐容川等人是其代表。该派是在19世纪中后期西洋医学大量涌入中国而逐渐形成的,是其后中西医结合派的先声。 10)外治派:以吴师机(又名尚先)为代表人物,独创了以内科理法方药的理论为依据而又以膏药为主的独特内病外治法,,被后人成为“外治之宗”。 著有《理瀹骈文》(又名《外治医说》)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外治专著,对中医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药药理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虽治于外,无殊治在内也”,即(外法) “统治百病”论断。 根据这一学说,吴尚先治病的方法,一概是外治法,主要有: 第一种是膏贴疗法。其很重视使用膏,称“膏可以统治百病”、“ 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如姜、葱、韭、蒜、白芥子、花椒,以及槐、柳、桑、桃、蓖麻子、凤仙草、轻粉、山甲之类,要不可少,不独冰、麝也”。 第二种是温热疗法。这种疗法包括九种方式:围炉发汗、烧坑发汗、熨斗熨、铁熨、瓦罐熨、热砂熨、瓶熨、热瓶吸、火熏。 第三种是水疗法。分水浴疗、水塌腹疗、热水熏蒸疗、冷水疗四种。 第四种是蜡疗法。用黄蜡加热敷患处。 第五种是泥疗法。用净黄泥调水敷。 第六种是发泡疗法。用捣碎的蒜泥敷贴,使局部发泡。 总之,吴尚先的外治法除膏药外另很多种。这些方法与现代理学疗法比较并不逊色。同时还有它的独到之处,是个易个广泛推广和运用的简、便、廉、验的治 疗方法。因此,该派最为民间流行,是21世纪老龄化社会中保健养生方面最具潜力和社会效应的立身安命的诊疗方案。 另当代还有一股必须正视的力量,暂且称为“官办学派”或“ 学院派”。 主指当代享受事业编和国家公务员待遇而居于中医校院和研究院所这一批人,按国家医药卫生政策,综合博采古学,并要学习西医诊治技术与方法,从事教研临床的群体;另还有那些按照中医院校及教材所学的中医知识行医的医生类。 客观地讲,这个派没有领头人,对中医药学发展没有做出特大甚或几无贡献、没有自己鲜明诊治主张和观点的大家;反而在强大的西方各层面文化思维入侵和经济利益诱惑下,当然也有制度的原因,内里成了西医为纲、为核、为体,中医为目、为壳、为用的主要群体。缺乏特别扎实、能让人称道的临床疗效,没有死心踏地的弟子辈不断传承其精神衣钵。实际他们大部分按教学体制和医院运作管理体制,成为了西医的附庸,这个派别也是实际并不存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