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

2019-10-30 09:38| 发布者: 辛巴哒樂| 查看: 783| 评论: 0

摘要: 黄 柏 Huángbò(《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 或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的干燥树皮。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川黄柏主产于四川、贵州, ...

黄 柏 Huángbò(《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 或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的干燥树皮。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川黄柏主产于四川、贵州,关黄柏主产于辽宁、吉林、河北。剥取树皮,除去粗皮,晒干;润透,切片或切丝。本品气微,味极苦,嚼之有黏性。以皮厚、色鲜黄、味极苦者为佳。生用或盐水炙、炒炭用。

【药性】苦,寒。

【归经】归肾、膀胱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应用】

1.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脚气痿躄 本品苦寒沉降,长于清泻下焦湿热。治湿热泻痢,常与白头翁、黄连、秦皮同用,如白头翁汤(《伤寒论》);若与栀子同用,可治湿热黄疸尿赤,如栀子柏皮汤(《伤寒论》);湿热下注之带下黄浊臭秽、阴痒,常与山药、芡实、车前子等同用,如易黄汤(《傅青主女科》);治湿热下注膀胱,小便短赤热痛,常配萆薢、茯苓、车前子等药,如萆薢分清饮(《医学心悟》);治湿热下注所致脚气肿痛、痿软无力,常配苍术、牛膝,如三妙丸(《医学心悟》)。

2.骨蒸劳热,盗汗,遗精 本品主入肾经,善泻相火、退骨蒸。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遗精盗汗等,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并配生地黄、山药等药,如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或与熟地黄、龟甲等同用,如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3.疮疡肿毒,湿疹湿疮 本品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火解毒。治疮疡肿毒,内服外用均可。内服以本品配黄芩、黄连、栀子,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外用配大黄、黄连为末,醋调外搽。治湿疹瘙痒,可与苦参、白鲜皮等配伍,亦可配煅石膏等分为末,外撒或油调搽患处。

【用法用量】煎服,312g。外用适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炙用,止血多炒炭用。

【鉴别用药】黄芩、黄连、黄柏性味皆苦寒,均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用治湿热内盛或热毒炽盛之证,每相须为用。但黄芩偏泻上焦肺火,肺热咳嗽者多用;黄连偏泻中焦胃火,并长于泻心火,中焦湿热泻痢、痞满呕逆及心火亢盛、高热心烦者多用;黄柏偏泻下焦相火、除骨蒸,湿热下注诸证及骨蒸劳热者多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主要含小檗碱、木兰花碱、黄柏碱、药根碱、掌叶防己碱等多种生物碱。此外,还含有黄柏内酯、黄柏酮、黄柏酮酸等苦味质成分及7-脱氢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等甾体成分。《中国药典》规定川黄柏含小檗碱以盐酸小檗碱(C20H17NO4·HCl)计不得少于3.0%,含黄柏碱以盐酸黄柏碱(C20H23NO4·HCl)计不得少于0.34%;关黄柏含小檗碱以盐酸小檗碱(C20H17NO4·HCl)计不得少于0.60%,含黄柏碱以盐酸黄柏碱(C20H23NO4·HCl)计不得少于0.30%

2.药理作用 本品所含的小檗碱、药根碱、掌叶防己碱等生物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白色念珠菌、絮状表皮癣菌、大小孢子菌等皮肤致病性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乙肝表面抗原也有抑制作用;黄柏及所含小檗碱有显著抗炎性增生,并有抗溃疡,利胆作用。此外,还具有抗心律失常、降压、镇静、降血糖、抗痛风等作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上一篇:黄芩下一篇:胡黄连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