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八大学派之温病学派:其是在“诸医以伤寒法治之不效”的事实,经实践积累、理论升华而发展起来的,以研究包括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春温、暑温、伏暑、湿温、秋燥、温疟、伏气温病等起病较急、热象较盛、传变较快、容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温病学而演成的学术流派。河间学派是其先驱,主要研究温病特有的传变规律、察舌验齿等诊断手段和辨证方剂等,用药多以寒凉轻灵为特点。 明末吴有性(字又可)首创“疠气”学说,主张温疫与伤寒应严格区分,治法当以疏利(疏达膜原)和分消(祛邪逐秽)为要务,还提出温病下不厌早,汗不厌迟,总宜顾存津液为原则,治疗上强调以祛邪为第一要义,创立温疫辨证施治理论并著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清中后期出现“温病四大家”。 清代中叶,薛雪(字生白)著系统而完整地阐述湿温证治的最早文献《湿热病篇》。是为“温病四大家”之一。 同期,确立卫气营血辩证体系、始用察舌验齿与辨斑别疹、提出“温邪”温病病因说的叶桂(字天士)著《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是为“温病四大家”之一。 吴瑭(字鞠通)开创三焦辨证,著《温病条辨》,将清络、清营、育阴三法作为治病的大法,总结出了桑菊饮、银翘散等一系列与治法相适应的名方,从而确立了温热学派包括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的理论体系。是为“温病四大家”之一。 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的王孟英以《内经》和仲景的理论为经,取叶天士、薛生白等诸家之说为纬,结合自身实际诊病体会而成温病学集大成之作《温热经纬》,其中明确提出“新感”、“伏邪”两大辨证纲领,对温热学说的总结及普及起了较大的作用。至此,温病的研究则进入了成熟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