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子仁丸(脾约丸) 《伤寒论》

2019-10-30 11:24| 发布者: 决明子| 查看: 970| 评论: 0

摘要: 麻子仁二升(500g) 芍药半斤(250g) 枳实炙,半斤(250g) 大黄去皮,一斤(500g) 厚朴炙,去皮一尺(250g) 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一升(250g)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现代用法: ...

    [组成]麻子仁二升(500g)    芍药半斤(250g)    枳实炙,半斤(250g)    大黄去皮,一斤(500g)    厚朴炙,去皮一尺(250g)    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一升(250g)

    [用法]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现代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改汤剂煎服)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方解]本方证乃因胃肠燥热,脾津不足所致,《伤寒论》称之为脾约。成无己说:约者,约结之约,又约束也。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其脾为约。”(《伤寒明理论》)根据燥者润之留者攻之的原则,故当润肠泻实,宜润肠药与泻下药同用。方中麻子仁性味甘平,质润多脂,功能润肠通便,是为君药。杏仁上肃肺气,下润大肠;白芍养血敢阴,缓急止痛为臣。大黄、枳实、厚朴即小承气汤,以轻下热结,除胃肠燥热为佐。蜂蜜甘缓,既助麻子仁润肠通便,又可缓和小承气汤攻下之力,以为佐使。综观本方,虽用小承气以泻下泄热通便,而大黄、厚朴用量俱从轻减,更取质润多脂之麻仁、杏仁、芍药、白蜜等,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使腑气通,津液行,二则甘润减缓小承气攻下之力。本方具有下不伤正、润而不腻、攻润相合的特点,以达润肠、通便、缓下之功,使燥热去,阴液复,而大便自调。

    本方为丸剂,而且只服10小丸,依次渐加,均意在缓下,润肠通便。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胃肠燥热,脾津不足之脾约证的常用方,又是润下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少津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痔疮便秘者,可加桃仁、当归以养血和血,润肠通便;痔疮出血属胃肠燥热者,可酌加槐花、地榆以凉血止血;燥热伤津较甚者,可加生地、玄参、石斛以增液通便。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虚人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产后便秘、痔疮术后便秘等属胃肠燥热者。

4.使用注意  本方虽为润肠缓下之剂,但含有攻下破滞之品,故年老体虚,津亏血少者,不宜常服,孕妇慎用。

【附方】

五仁丸(《世医得效方》)  桃仁  杏仁麸炒,去皮尖,各一两(30g)  松子仁一钱二分半(5g)  柏子仁半两(15g)  郁李仁一钱(3g)  陈皮另研末,四两(120g)  将五仁别研为膏,入陈皮末同研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9g),食前米饮下(现代用法:五仁研为膏,陈皮为末,炼蜜为丸,每服9g,每日1—2次温开水送下)。功用:润肠通便。主治:津枯肠燥证。大便艰难,以及年老和产后血虚便秘,舌燥少津,脉细涩。

五仁丸和麻子仁丸均为润肠通便之剂。但五仁丸集富含油脂的果仁于一方,配伍理气行滞的陈皮,润下与行气相合,以润燥滑肠为用,善治津亏肠燥便秘;麻子仁丸以麻子仁、杏仁、蜂蜜、白芍益阴润肠为主,兼配小承气汤泻热通便,补中有泻,攻润相合,善于治疗肠胃燥热,脾津不足之脾约便秘。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2.方论选录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下法不曰承气,而曰麻仁者,明指脾约为脾土过燥,胃液日亡,故以麻、杏润脾燥,白芍安脾阴,而后以枳朴大黄承气法胜之,则下不亡阴。法中用丸渐加者,脾燥宜用缓法,以遂脾欲,非比胃实当急下也。

【临床报道】

茅氏用麻子仁丸加味治疗高脂血症,效果良好。临床治疗50例,并设西药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麻子仁、制首乌、决明子、生黄芪、绞股兰各30g,生白芍、枳实、厚朴、杏仁、泽泻各10g,参三七、大黄各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对照组口服烟酸肌醇酯片,每次0.4g,每日3次。结果:治疗组显效28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O%;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3.3%。两组总有效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茅国荣.麻仁丸加味治疗高脂血症50例。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0;162):19]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