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采 《名医别录》: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 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在霜降前花正盛开时采收,其加工法因各产地的药材种类而不同。 亳菊(白菊):割下花枝,捆成小把,倒挂阴干。然后摘取花序。 滁菊:摘取花序。经硫黄熏过,晒至六成干时,用筛子筛成球状,晒干。 徽菊(贡菊):摘取花序,烘干。 杭菊:有杭白菊、杭黄菊两种,杭白菊摘取花序,蒸后晒干;杭黄菊则用炭火烘干。
菊药 崔实《四民月令》云∶菊有黄花是也。余色不入药。这就是说,在古代菊以黄色为正,才可入药。 野菊和家菊(即通常说的“菊花”)均可入药,是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它们均可内服、外用以清热解毒,只是野菊很苦,花茎、叶的功用也与花相似,无论内服与外敷,都主此功;而菊花却另可疏散风热治外感风热而发热头痛、清肝火以治明目治目赤肿痛、平肝阳以抑肝风治眩晕等,且其叶、根、苗皆可入药。具体如下: 野菊花,其味苦、辛,性微寒,归肝、心经,清热解毒,用于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 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肝潜阳、解毒消肿,主外感风或风温初起、发热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疔疮肿毒。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或泡茶。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而菊花由于花的颜色不同,大致又有黄菊花和白菊花之分。其中黄菊花味微苦,泄热力较强,疏散风热、清肝明目效果较好;白菊花味甘,清热力稍弱,养肝血平肝阳效果较好。 菊叶味辛、甘,性平,功能清肝明目、解毒消肿,主治头风、目眩、疔疮、痈肿。9-15g煎汤或捣汁内服,外用时适量捣敷。 菊根味苦、甘,性寒,功能利小便、清热解毒,主治癃闭、咽喉肿痛、痈肿疔毒。15-30g煎汤或捣汁内服,外用时适量捣敷。 菊花脑为菊科植物菊脑的嫩茎叶,其味苦、辛,性凉,功能清热解毒,主治风火赤眼、鼻炎、咽喉肿痛、支气管炎、疮疖肿痛。15-30g煎汤或捣汁内服;外用时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 菊花苗为菊科植物菊的幼嫩茎叶,其味甘、微苦,性凉,功能清肝明目,主治关风眩晕、止生翳膜。6-15g煎汤或捣汁内服,外用时煎汤熏洗。 就产地而言,滁菊主要产于滁州,俗称“甘菊”等,偏于平肝阳,常用于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等症,高血压中医辨证属肝阳上亢者;亳菊,朵大、色白,阴干入药,以疏风散热、解暑明目见长。 明代名医缪希雍(字仲醇,1546年-1627年)曰:菊发生于春,长养于夏,秀英于秋,而资味乎土,历三时之气,得天地之清,独禀金精,专制风木,故为去风之要药。甘菊花祛风要药,风木通肝,肝开窍于目,故为明目之主。 菊寿 因斗霜吐蕊而显极强生命力的“九菊(菊花在九月开,故称)”之“菊”与“居”同音、“九”又与“久”同音,故菊花也用来象征长寿或长久。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 《西京杂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当时帝宫后妃皆称之为“长寿酒”,把它当作滋补药品,相互馈赠。这种习俗一直流行到三国时代。 三国魏文帝曹丕《与钟繇书》曰: “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飧[sūn]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东晋道士、炼丹家葛洪《仙药》云:“用白菊花汁莲花汁樗汁和丹蒸之,服一年,寿五百岁。” “茶疗鼻祖”——唐代撰《本草拾遗》的陈藏器曰:“(白菊)和巨胜(即黑芝麻)、茯苓,蜜丸服,去风眩,变白不老,益颜色,可清利头目。” 《日华子本草》中“作枕明目”之语,包括了用法和用途;《本草新编》中“取作茶茗之需,以为明目”的话,明明确确。 古代“中国百科全书”、“药物学界中之王子”《本草纲目》:“神农列之上品,隐士采入酒,骚人餐其落英。费长房言九日饮菊酒,可以辟不祥。《神仙传》言‘康风子、朱孺子皆以服菊花成仙’。《荆州记》言‘太尉胡广久病风羸,饮菊潭水多寿’。” 关于“菊潭水”之说,东汉末著名学者应劭([shào],字仲远,约153-196年)著《风俗通》(又名《风俗演义》)曰:南阳郦县,有甘谷,谷水甘美,云其山上大有菊,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有三十馀家,不复穿井,悉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百馀,下七八十者,名之大夭,菊华轻身益气故也,司空王畅、太尉刘宽、太尉袁隗[wěi]为南阳太守,闻有此事,令郦县月送水二十斛,用之饮食,诸公多患风眩,皆得瘳(南朝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后汉书·郡国志》,南宋陈咏著的花谱大成之作、“世界最早的植物学辞典”《全芳备祖》均有载)。 关于“长寿源”之说,明代虞抟(天民)著《医学正传》:“……曰菊英水者,蜀中有长寿源,其源多菊花,而流水四季皆菊花香,居人饮其水者,寿皆二三百岁,故陶靖节之流好植菊花,日采其花英浸水烹茶,期延寿也。” 南宋诗人史铸(字颜甫,号愚斋)《菊花十二首(其一)》“露裛 [yì]幽花泠 [líng]自香,药中功效不寻常。祛风偏重山泉啧,胡广随缘却寿长”,就是写菊花于寒秋沁露冒霜而绽妍吐芳,其祛风长寿功效定是非同寻常。此也与前所述“菊潭水”、“长寿源”之说和《荆州记》所言相应。 《本草纲目》又曰:“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禀平和,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 “金水二脏” 这里指肺肾两个功能系统,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肺为“华盖(《灵枢.九针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因肺在体腔脏腑中位居最高,并有覆盖和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故名)”,肾为生命之根,心为一身之主。而五脏对“五行”为“肺属金,肾属水,肝属木,心属火”,“肝开窍于目”,而五行之中“金克木,水克火”,由此其可平肝熄风、清火明目、清热解毒。五脏中最“狠”的,菊均可或助或抑,使身体阴阳调和而达延年益寿。 清代诗人郑燮(号板桥)《菊石》“南阳菊水多蓍旧,此是延年一种花,八十老人勤采啜,定教霜鬓变成鸦”,形象地描写了菊花有返老还童之功。 可见菊花“延年”所言非虚,因此,也有“万寿菊” 、“延寿客”之称。古时在重阳,吃菊饵、喝菊酒、戴菊囊习以成风均源于其有延年和传说的“辟邪”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