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遂 Gānsuí(《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N.Liou ex T.P.Wang的干燥块根。主产于陕西、河南、山西。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叶枯萎后采挖,除去外皮,晒干。本品气微,味微甘而辣。以肥大、色白、粉性足者为佳。生用或醋炙用。 【药性】苦,寒;有毒。 【归经】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应用】 1.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 本品苦寒性降,泻下逐饮力峻,药后可连续泻下,使潴留水饮排出体外。凡水肿、大腹鼓胀、胸胁停饮,正气未衰者,均可用之。可单用研末服,或与牵牛子同用;或与大戟、芫花为末,枣汤送服,如十枣汤(《伤寒论》)。若与大黄、阿胶配伍,可用治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如大黄甘遂汤(《金匮要略》)。 2.风痰癫痫 本品尚有逐痰涎作用。《济生方》以甘遂为末,入猪心煨后,与朱砂末为丸服,用于风痰癫痫之证。 3.痈肿疮毒 本品外用能消肿散结,治疮痈肿毒,可用甘遂末水调外敷。 【用法用量】0.5~1.5g。炮制(醋炙减低毒性)后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生用。 【使用注意】孕妇及虚弱者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主要含萜类成分:大戟二烯醇,α-大戟醇,甘遂醇(20-表大戟二烯醇),巨大戟萜醇,甘遂萜酯A和B。还含棕榈酸、枸橼酸、草酸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大戟二烯醇(C30H50O)不得少于0.12%。 2.药理作用 甘遂能刺激肠管,增加肠蠕动,造成峻泻。生甘遂作用较强,毒性亦较大,醋制后其泻下作用和毒性均有减轻。甘遂萜酯A、B有镇痛作用。甘遂的乙醇提取物给妊娠豚鼠腹腔或肌内注射,均有引产作用。甘遂的粗制剂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功能表现为明显的抑制作用。所含甘遂素A、B有抗白血病的作用。 3.不良反应 甘遂的毒性作用较强,连续静脉给药7天,可见心、肝、肾的中毒性组织学改变。甘遂注射液有很强的溶血作用。本品内服过量,其中毒反应为腹痛,剧烈腹泻水样便,呈里急后重感;如服量较多,可出现霍乱样米汤状大便,并有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悸、血压下降、脱水、呼吸困难、脉搏细弱、体温下降、谵语、发绀等症状;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致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