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十二原穴位置 原穴在人体所有穴位中是十分重要的穴位,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五脏的原穴究竟是什么穴位呢?岐伯说:“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肺和心位于胸膈以上,属于阳位。肺是阳中的少阴,它的原穴是太渊穴,太渊穴在手腕掌横纹上靠前侧的位置,左右手各一个共两个穴。心是阳中的太阳穴,它的原穴是大陵穴,大陵穴在手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左右二穴。 肝、脾、肾位于胸膈以下,属于阴位。肝是阴中的少阳,它的原穴是太冲穴,太冲穴在脚背上,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凹陷的地方,左右脚上各一个共两个。脾是阴中的至阴,它的原穴是太白穴,太白穴在脚大拇趾内侧第一跖骨后下方凹陷的地方,左右脚各一个。肾是阴中的太阴,它的原穴是太溪穴,太溪穴在足内侧,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的地方,左右脚共两个。五脏的原穴加起来是十个。还有两个原穴是膏和肓的原穴。 有一个成语叫“病入膏肓”。“膏”就是心尖的脂肪,“肓”指心脏与膈膜之间。膏的原穴是鸠尾穴,鸠尾穴在胸前,胸壁前下端的剑突下半寸,属任脉,只有一个穴。肓的原穴为脖胦就是气海穴,下气海,在肚脐下一寸半,两个手指并拢横放的地方,属任脉,只有一个穴。 以上可知,左右太渊穴、大陵穴、太冲穴、太白穴、太溪穴及鸠尾穴、气海穴,这十二原穴,是脏腑之气输送在体表的地方,所以能够治疗五脏六腑的各种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篇《灵枢·九针十二原》讲的十二原穴和《灵枢·本输》所讲的十二原穴不同,后一篇主要讲六腑的原穴。后世医家将两者结合起来,将六脏(五脏+心包)的原穴、六腑的原穴,合起来称为十二原穴。 原气来源与经络穴位 原气也就是元气;原,是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肾,这种肾间的动气,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也就是生命的最根本的能量。原气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发源于肾,通过三焦的通路经络传遍全身,推动脏腑等一切组织器官的活动。 《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全身关节空隙部位的相交合的地方,共有365处,也就是365个穴位,都是经络之气聚集的地方。知道这些奥妙所在,一句话就可说明白,否则就不能把握住头绪。这里所说的关节部位,是血气游行出入的部位,并不是皮肉筋骨的局部形态。 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经络腧穴,尤其是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可以推知脏腑的疾病,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原穴基本分布在腕关节、踝关节附近,在手掌指关节和足跖趾关节之后。 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 全身365个穴位,肘关节和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中,究竟哪些穴位是原穴呢?岐伯说:“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十二原穴出于四肢关节部位。肘关节和膝关节以下的穴位都可以用来主治五脏的疾病,这就是远道取穴,治病效果反而很好。在肘关节和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中的原穴又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五脏有病,就应取十二原穴。 十二原穴是五脏禀受365节经气集中的部位,也就是说,十二原穴是三百六十五个穴位中最重要的穴位了。五脏发生病变,就会反映到十二原穴上,而十二原穴各有所属的内脏。只有明确了各原穴的特性,观察它的反应,才能知道五脏的情况。 拍打原穴可增免疫力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原气强盛,并通达相应地脏腑,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维护生命的正能量,抵抗治愈病邪的作用。 自己如何拍打原穴呢?先拍打手上的原穴(太渊穴、大陵穴),用右手掌拍打左手内侧的手腕,然后再用左手掌拍打右手内侧的手腕,基本上把每只手上的原穴拍打到了。打完手上的原穴,再拍打脚上的原穴(太白穴、太冲穴、太溪穴),用手掌拍打脚的内踝骨和外踝骨周围的地方,还有趾后方,范围可以大一些,这样就基本上把每只脚上的三个原穴拍打到了。拍打到皮肤微微泛红,有的人还会出痧。打了之后有点微微的痛,但会觉得很舒服,那就是合适的。如果觉得很痛,不舒服,那就是过了。拍打十二原穴能调动全身的原气,提高人体免疫力,希望大家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