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承山 Chéngshān[定位]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解剖] 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股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主治] 痔疾,脚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 配大肠俞治痔疾。 [刺灸法] 直刺1~2寸。 (58) 飞扬 Fēiyáng[定位]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解剖] 有腓肠肌及比目鱼肌;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主治] 头痛,目眩,腰腿疼痛,痔疾。 [配伍] 配委中治腿痛。 [刺灸法] 直刺l~1.5寸。 [附注] 足太阳经络穴 (59) 跗阳 Fùyáng[定位]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解剖] 在腓骨的后部,跟腱外前缘,深层为拇长屈肌;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动脉末支;布有腓肠神经。 [主治] 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附注] 阳跷脉郄穴。 (60) 昆仑 Kūnlún[定位] 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 有腓骨短肌;有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布有腓肠神经。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癫痫,难产,腰骶疼痛,脚跟肿痛。 [配伍] 配风池治头痛、目眩。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l)足太阳经所行为“经”。(2)《针灸大成》:“妊妇刺之落胎。” (61) 仆参 Púcān[定位] 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解剖] 有腓动、静脉的跟骨外侧支;布有腓肠神经跟骨外侧支。 [主治] 下肢痿痹,足跟痛,癫痫。 [配伍] 配太溪治足跟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62) 申脉 ShēnMài[定位] 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解剖] 在腓骨长短肌腱上缘;有外踝动脉网及小隐静脉;布有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 [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酸痛,目赤痛,失眠。 [配伍] 配肾俞、肝俞、百会治眩晕。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脉。 (63) 金门 Jīnmén[定位] 在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解剖] 在腓骨长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间;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主治] 头痛,癫痫,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配伍] 配太阳合谷治头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阳经郄穴。 (64) 京骨 Jīnggǔ[定位] 在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主治] 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痛。 [配伍] 配百会、太冲治头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阳经所过为“原”。 (65) 束骨 Shùgǔ[定位]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第四趾跖侧总动、静脉;有第四趾跖侧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分布。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癫狂,腰腿痛。 [配伍] 配肾俞、太冲治目眩。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阳经所注为“输”。 (66) 足通谷 Zútōnggǔ[定位]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有趾跖侧动、静脉;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 [配伍] 配大椎治项强。 [刺灸法] 直刺0.2~0.3寸。 [附注] 足太阳经所溜为“荥”。 (67) 至阴 Zhìyīn[定位] 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及趾跖侧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主治] 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产。 [配伍] 配太冲、百会治头痛。 [刺灸法] 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附注] 足太阳经所出为“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