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足少阳胆经(共44穴之前7穴) 1.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额角返回下行至耳后,沿颈部向后交会大椎穴再向前入缺盆部入胸过膈,联络肝脏,属胆,沿胁肋部,出于腹股沟,经外阴毛际,横行入髋关节(环跳)。 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处后向下经颊部会合前脉于缺盆部。下行腋部 侧胸部,经季肋和前脉会于髋关节后,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行于足阳明和足太阴经之间,经腓骨前直下到外踝前,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明); 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经相接。 2.主要病候: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颌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腋下、胸胁、股及下肢外侧、足外侧痛等。 3.主治概要: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1) 瞳子髎 Tóngzǐliáo[定位] 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解剖] 有眼轮匝肌,深层为颞肌;当颧眶动、静脉分布处;布有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额颞支。 [主治] 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 [配伍] 配合谷、临泣、睛明治目生内障;配少泽治妇人乳肿;配养老、肝俞、光明、太冲、治疗视物昏花。 [刺灸法] 向后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附注] 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2) 听会 Tīnghuì[定位] 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解剖] 有颞浅动脉耳前支,深部为颈外动脉及面后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皮下为面神经。 [主治] 耳鸣,耳聋,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喎斜,面痛,头痛。 [配伍] 配颊车、地仓治中风口眼歪斜;配迎香治耳聋气痞;配耳门、听宫治下颌关节炎。 [刺灸法] 直刺0.5寸;可灸。 (3) 上关 Shàngguān[定位] 在耳前,下关直下,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解剖] 在颞肌中;有颧眶动、静脉;布有面神经的颧眶支及三叉神经小分支。 [主治] 头痛,耳鸣,耳聋,聤耳,口眼喎斜,面痛,齿痛,惊痫,瘛疭。 [配伍] 配肾俞、翳风、太溪、听会治老年人肾虚耳鸣耳聋;配耳门、合谷、颊车治下颌关节炎、牙关紧闭。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4) 颔厌 Hànyàn[定位] 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下四分之三交点处。 [解剖] 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 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 [配伍] 配悬颅治偏头痛;透悬颅、悬厘,配外关、风池治眩晕。 [刺灸法] 直刺0.3~0.4寸;可灸。 [附注] 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5) 悬颅 Xuánlu[定位] 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 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 [配伍] 配颔厌、治偏头痛;配曲池、合谷治热病头痛。 [刺灸法] 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6) 悬厘 Xuánlí[定位] 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 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 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 [配伍] 配鸠尾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配束骨治癫痫。 [刺灸法] 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 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7) 曲鬓 Qūbìn[定位] 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解剖] 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 偏头痛,颔颊肿,牙关紧闭,呕吐,齿痛,目赤肿痛,项强不得顾。 [配伍] 配风池、太冲治目赤肿痛;配下关、合谷、太冲治疗头痛、口噤不开。 [刺灸法] 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足太阳、少阳之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