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足少阳胆经(共44穴之次后9穴)(23) 辄筋 Zhéjīn[定位] 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4肋间隙中。 [解剖] 在胸大肌外缘,有前锯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 胸肋痛,喘息,呕吐,吞酸,腋肿,肩臂痛。 [配伍] 配肺俞、定喘治胸闷喘息不得卧;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可灸。 (24) 日月 Rìyuè[定位] 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 有肋间内、外肌,肋下缘有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七或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 胁肋疼痛,胀满,呕吐,吞酸,呃逆,黄疸。 [配伍] 配胆俞治胆虚;配内关、中脘治呕吐、纳呆;配期门、阳陵泉治胆石症;配支沟、丘墟治胁胀痛;配胆俞、腕骨治黄疸。 [刺灸法] 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足太阴、少阳之会。胆经募穴。 (25) 京门 Jīngmén[定位] 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解剖] 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 肠鸣,泄泻,腹胀,腰胁痛。 [配伍] 配行间治腰痛不可久立仰俯;配身柱、筋缩、命门治脊强脊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肾经募穴。 (26) 带脉 Dàimài[定位] 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12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解剖] 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主治] 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腰胁痛。 [配伍] 配关元、气海、三阴交、白环俞、间使治赤白带下;配关元、足三里、肾俞、京门、次髎治肾气虚带下;配中极、次髎、行间、三阴交治湿热下注之带下。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27) 五枢 Wǔshū[定位] 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 [解剖] 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主治] 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配伍] 五枢透维道、气海俞、阳陵泉对子宫全切术针麻。 [刺灸法] 直刺0.8~1.5寸;可灸。 [附注] 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28) 维道 Wéidào[定位] 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前下0.5寸。 [解剖] 在髂前上棘前内方,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主治] 腰胯痛,少腹痛,阴挺,疝气,带下,月经不调,水肿。 [配伍] 配百会、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治气虚下陷之阴挺或带下症;配五枢、带脉、中极、太冲、三阴交治卵巢囊肿、闭经;配横骨、冲门、气冲、大敦治疝气。 [刺灸法] 向前下方斜刺0.8~1.5寸;可灸。 [附注] 足少阳、带脉之会。 (29) 居髎 Jūliáo[定位] 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有臀中肌,臀小肌;有臀上动、静脉下支;布有臀上皮神经及臀上神经。 [主治] 腰腿痹痛,瘫痪,足痿,疝气。 [配伍] 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配腰夹脊穴L1~2、L3~5、环跳、跳跃、风市、阳陵泉、条口、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痹。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1.5~2寸;可灸。 [附注] 阳跷、足少阳之会。 (30) 环跳 Huántiào[定位] 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 在臀大肌、梨状肌下缘;内侧为臀下动、静脉;布有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 [主治] 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配伍] 配风市治风痹;配太白、足三里、阳陵泉、丰隆、飞扬治下肢水潴留、静脉炎;配风市、膝阳关、阳陵泉、丘墟治胆经型坐骨神经痛;配居髎、风市、中渎治股外侧皮神经炎;配髀关、伏兔、风市、犊鼻、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太溪治小儿麻痹,肌萎缩,中风半身不遂。 [刺灸法] 直刺2~2.5寸;可灸。 [附注] 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 (31) 风市 Fēngshì[定位] 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解剖] 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主治] 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 [配伍] 配风池、大杼、大椎、命门、关元、腰阳关、十七椎治中心型类风湿。 [刺灸法] 直刺1~1.5寸;可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