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疗文化之火疗发展史

2020-5-10 16:25| 发布者: 中国文化| 查看: 460| 评论: 0

摘要: 火疗是传统中医火灸疗法的简称,又称,灸疗、炙法。其起源于远古,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晋唐宋,成熟于元明,衰落于清代及近代。于公元6世纪东渡日本,公元17世纪西进欧洲,历经曲折,在现代获得极大进展,并已展示了 ...

火疗是传统中医火灸疗法的简称又称,灸疗、法。起源于远古,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晋唐宋,成熟于元明,衰落于清代及近代。于公元6世纪东渡日本,公元17世纪西进欧洲,历经曲折,在现代获得极大进展,并已展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最早关于火疗的文献记载

火疗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士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既是已知最早关于经脉的专著,又是首次记载火灸疗法的医学典籍。先秦两汉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重要形成时期。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把灸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官能》)。火疗的适应症包括外感病、内伤病、脏病、寒热病、痈疽、癫狂等。《黄帝内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火灸疗法的基础。

火疗起源于北京人时代

根据近代考古学研究证明,我国早于170万年前“元谋人”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懂得用火。距今60万年前的“北京人”则已长期用火。先人们在用火过程中可能因偶尔不慎灼伤,结果却使身体另外一部分的病痛得到了意外的减轻和痊愈,多次的重复体验,于是便主动以烧灼之法来治疗一些病痛,逐渐产生了火灸疗法。

火疗体系形成于东汉时代

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一书,其内容经方药辨治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为主,尽管针灸条文不多,其中《伤寒论》载灸法7条,《金匮要略2条,复出2条,全书实为7条,但是,对灸法的应用和禁忌证较之《黄帝内经》有所发挥。

晋唐宋代火疗趋于成熟

从两晋至唐宋,是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灸法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火疗专著是三国时期曹翕(曹操之子)所撰写的《曹氏灸方》,共有七卷,惜已佚。晋隋时期医学家陈延之,是提倡火疗的先驱之一,所撰《小品方》是我国古代一本重要方书。他指出“夫针术,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为师解经者,针灸随手而行;非师所解文者,但依图说文则可矣;野间无图不解文者,但遂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方。”表明火疗简便有效,易于推广。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之中,也载述了大量火疗内容,在灸法上,又增加多种隔物灸法,如隔豆鼓饼灸、隔泥饼灸、隔附片灸及隔商陆饼灸等。在火疗防治范围上有较广的扩展。

火疗作为火灸法的一种,据称在宋代便有记载:“以火燃遍全身,焰高三尺,后施与药帖,病愈,奔而去。”

明清民国时代火疗由巅峰走向衰落

这一时期较为偏重针法的应用,灸疗也有一定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艾卷灸法的创用,该法最早记载于明初朱权之《寿域神方》。明代《神农皇帝真传针灸图》首次提到了掺入药品的艾条灸疗,名为火雷针,后又命名为“雷火针”(其实是灸,因操作之法类似针法而命名——隔几层纸或布,实按在穴位上进行治疗),还有“太乙神针”等灸法。

以后又产生了“桑枝灸”以及用桃木为灸料所谓“神针火灸”这些均可认为是古代灸法和熨法的结合运用。此外,当时还发明了灯火灸,即用灯草蘸油点火在病人皮肤上直接烧灼的一种灸法,还有用铜镜聚集日光作为施灸热源的所谓“阳遂灸”。

到了清代,在施灸方法上也有所创新,出现了针烧艾灸,隔面碗灸、磁缸灸等。清代廖鸿润的《针灸集成》对“发灸疮法”、“疗灸疮法”、“调养法”等都做了详细介绍。

清代后期的统治者认为“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明令太医院等官方机构废止针灸,导致了整个针灸学的衰落。但是,由于灸法简便易行,安全效佳,经济实用,深受百姓的欢迎,故在民间仍广泛流行,使得灸法不但得以保存下来,还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建国后灸法有创新和发展

建国以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灸法也有很多创新和发展,诸如“燎灸”、“硫磺灸”等等,另外,还产生了一些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灸疗器械,如:“电热灸疗仪”、“激光针灸仪”、“热流喷灸仪”等,大大丰富了祖国医学灸法的内容,而且对灸法治病防病作用原理的研究也在不断地进行,并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