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河医派 孟河医派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著名医派之一。其在杂病、外疹方面的建树突出、声名大扬,以费、马、巢、丁四大家为最具代表性。孟河医家四大家以其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功绩。由他们为核心而形成的孟河医派,似一颗灿烂的明星,照耀在清代末年、民国初年的医坛上,流派所及,至今未衰。 其形成可追溯至东汉三国时期,可谓为葛洪医药余绪。孟河地区历代名医辈出,宋代出了许叔微,著《本事方》,开医案类著作之先河。明代王肯堂著《六科准绳》以求“宗学术之规矩”、“求醇疵互辨”。至清代,孟河地区积集了一批学养很深的医界人物,为孟河医派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孟河医派著名医家如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等纷纷走出故土,有多名名医东行上海,开业授徒,共和国建国前后许多著名中医专家皆传承于孟河医派。 孟河医派形成于明末清初,发源于常州西北长江边的孟河镇,即江苏武进(今属常州市新北区)长江边上的一个乡镇。费尚有弃官从医,定居盂河,开始了孟河费氏的医学事业。略晚于费氏,法征麟、法公麟兄弟在孟河行医以治伤寒出名。乾隆年间,沙晓峰、沙达周在孟河以外科名重当时。乾嘉年间,费士源以内科闻名,丁氏以儿科见长,马氏、巢氏也已有人业医。 孟河医派四大家中费家,以调治内伤杂病见长,最具代表性的大家是费伯雄(1800-1879年)、费绳甫(1851-1914年)祖孙两人。伯雄以归醇纠偏,平淡中出神奇盛名于晚清,擅长治疗虚痨,驰誉江南,道光年间两度应诏人宫,先后治疗皇太后肺痈和道光皇帝的失音症,均取得显著效果,获道光皇帝御赐匾额“是活国手”,他是盂河医派的奠基人。绳甫以善治危、大、奇、急诸诊而闻名上海。 孟河医派四大家中马家,原以疡科名者数世,以内、外、喉三科兼擅闻名,以“脉理精细、能述病源”著称,至马培之(1820-1903年,字文植)呼声最高,影响最大。1880年应诏进京为慈禧太后治病,同样也因疗效显著,被慈禧太后推崇为“外来医生以马文植为最”,并御赐“务存精要”匾额。从此以后马培之被称为“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 孟河医派四大家中巢家,以巢崇山(1843-1909年)、巢渭芳(1869-1927年)二人为代表在两地先后成名,以擅长内外两科著称,尤以外科为精。巢崇山在上海行医50余年,家学渊源,学验两富,擅长内外两科,刀圭之术犹为独到,能以刀针手法治疗肠痈,多应验如神。巢渭芳系马培之学生,精内科,尤长于时病。一生留居孟河,业务兴旺,名重乡里。 孟河医派四大家中丁家,医学造诣最深的是丁甘仁(1865-1926年)。他从马培之(字文植)学,能兼蓄马氏内外喉三科之长,为上海一大名医。因首创中医专门学校,有“医誉满海上,桃李遍天下”之称颂。其不仅医术好,并且乐善好施,对病者不论贫富,一视同仁,这种行医精神深为群众所敬仰,1924年孙中山大总统亲颁 “博施济众”金字匾额,以示褒扬。 孟河医派是集伤寒派和瘟病派两大中医学派于一体的中医医派,其学术特点是谙熟经典、善治伤寒,能巧取温病、勇克急症,常出奇制胜、善用反治,治法和缓、用药轻灵,具有区别于其他中医医派的鲜明的学术思想特点。 孟河医派对于我国现代的中医事业影响深远,并得到国际社会的注目。据《中国医学史》记载, 1840年至1949年间,我国主要著名医家有:费伯雄、马培之、张锡纯、曹颖莆、丁甘仁、张山雷、裘吉生、丁福保、伍连德、谢观、承谵安、恽铁樵(1878年~1935年,名树钰,别号冷风、焦木、黄山,是海派中医中“恽氏中西医汇通”的创始人)12人,其中孟河医派就有五人。2007年,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西方著名的中医药史研究专家、德籍学者蒋熙德(Volker Scheid)先生经过20多年潜心研究中医历史后,在美国出版了英文版《孟河医学源流论》,这是一个西方学者最推崇的一个中医流派并为此著书立说,对于孟河医派在近代国际上的影响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部分内容见《孟河四家医集》“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