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地骨皮 桑白皮炒,各一两(各
[用法]上药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方解]本方主治肺有伏火郁热之证。肺主气,宜清肃下降,火热郁结于肺,则气逆不降而为喘咳;肺合皮毛,肺热则外蒸于皮毛,故皮肤蒸热;此热不属于外感,乃伏热渐伤阴分所致,故热以午后为甚,其特点是轻按觉热、久按若无,与阳明之蒸蒸发热、愈按愈盛者有别;舌红苔黄,脉象细数是热邪渐伤阴分之候。治宜清泻肺中郁热,平喘止咳。方中桑白皮甘寒性降,专入肺经,清泻肺热,平喘止咳,故以为君。地骨皮甘寒入肺,可助君药清降肺中伏火,为臣药。君臣相合,清泻肺热,以使金清气肃。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扶肺气,共为佐使。四药合用,共奏泻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
本方之特点是清中有润、泻中有补,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治其标,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其本,而是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对小儿“稚阴”之体具有标本兼顾之功,与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之生理特点亦甚吻合。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肺热喘咳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咳喘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肺经热重者,可加黄芩、知母等以增强清泄肺热之效;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等润肺止咳;阴虚潮热者,加银柴胡、鳖甲滋阴退热;热伤阴津,烦热口渴者,加花粉、芦根清热生津。
3.现代运用 可用于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气管炎等属肺中伏火郁热者。
4.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平和,尤宜于正气未伤,伏火不甚者。风寒咳嗽或肺虚喘咳者不宜使用。 【附方】 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葶苈子熬令色黄,捣丸如弹子大(9g) 大枣十二枚(4枚) 上药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功用:泻肺行水,下气平喘。主治:痰水壅实之咳喘胸满。 本方与泻白散均有泻肺作用,但泻白散是泻肺中伏火,本方是泻肺中痰水。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 2.方论选录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肺气本辛,以辛泻之,遂其欲也。遂其欲当谓之补,而仍云泻者,有平肺之功焉。桑皮、甘草,其气俱薄,不燥不刚,虽泻而不伤于娇脏.……《经》言: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复以地骨皮之苦,泄阴火,退虚热,而平肺气。……使以粳米、甘草,缓桑、骨二皮于上,以清肺定喘。” 【临床报道】 黎氏以本方加减治疗小儿多汗症183例。口渴喜饮者加麦冬、芦根;干咳者加百合、贝母:汗出较甚,形体消瘦者加浮小麦、阿胶。结果:服药两剂而愈97例,3剂而愈68例,4剂而愈18例,总有效率98%以上。[黎远征.泻白散加味治疗小儿多汗症183例。黑龙江中医药1988;(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