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针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方法。又称埋针法。临床需作较长时间留针的病症,可采用本法。 皮内针针具 皮内针是用不锈钢特制的小针。有颗粒型、揿钉型两种:颗粒型(麦粒型):一般针长约1cm,针柄形似麦粒或呈环形,针身与针柄成一直线。揿钉型(图钉型):针身长约0.2-0.3cm,针柄呈环形,针身与针柄呈垂直状。 皮内针针刺方法 针刺前针具和皮肤(穴位)均进行常规消毒。 (1)颗粒型皮内针操作方法:刺入操作:左手拇食指按压穴位上下皮肤,稍用力将针刺部皮肤撑开固定,右手用小镊子夹住针柄,沿皮下将针刺入真皮内,针身可沿皮下平行埋入0.5-1.0cm。针刺方向:采取与经脉成十字型交叉状,例如肺俞(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上),经线循行是自上而下,针则自左向右,或自右向左的横刺,使针与经线成十字交叉型。根据病情选取穴位。埋藏固定:皮内针刺入皮内后,在露出皮外部分的针身和针柄下的皮肤表面之间粘贴一块小方形(1.0*1.0cm)胶布,然后再用一条较前稍大的胶布,覆盖在针上。这样就可以保护针身固定在皮内,不致因运动的影响而使针具移动或丢失。 (2)揿钉型皮内针:多用于面部及耳穴等须垂直浅刺的部位。用时以小镊子或持针钳夹住针柄,将针尖对准选定的穴位,轻轻刺入,然后以小方块胶布粘贴固定。另外,也可以用小镊子夹针,将针柄放在预先剪好的小方块胶布上粘住,手执胶布将其连针贴刺在选定的穴位上。埋针时间的长短,可根据病情决定,一般1-2天,多者可埋6-7天,暑热天埋针不宜超过2天,以防止感染。 埋针时间的长短,可根据病情决定,一般天,多者可埋天,暑热天埋针不宜超过天,以防止感染。
皮内针适应范围 埋针疗法临床多应用于:神经性头痛、偏头痛、胃痛、胆绞痛、胁痛、腕踝关节扭伤等。还可应用于某些慢性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哮喘、月经不调、面肌痉挛、眼睑(目闰)动、遗尿、尿频、痹证等。
皮内针注意事项 (1)每次取穴,一般取单侧,或取两侧对称同名穴。 (2)埋针要选择易于固定和不妨碍肢体活动的穴位。 (3)埋针后,患者感觉刺痛或妨碍肢体活动时,应将针取出重埋或改用其他穴位。 (4)针刺前,应对针体详细检查,以免发生折针事故。 (5)注意消毒,暑热天埋针时间不超过2天,以防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