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胃散 《脾胃论》

2019-10-30 14:27| 发布者: 决明子| 查看: 366| 评论: 0

摘要: 生地黄 当归身各三分(各6g) 牡丹皮半钱(9g) 黄连六分(6g),夏月倍之 升麻一钱(9g) 上药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清胃凉血。 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 ...

    [组成]生地黄  当归身各三分(6g牡丹皮半钱(9g)    黄连六分(6g),夏月倍之  升麻一钱(9g

    [用法]上药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解]本方证是由胃有积热,循经上攻所致。足阳明胃经循鼻入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上项贯颊入下齿,胃中热盛,循经上攻,故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唇舌腮颊肿痛;胃热上冲则口气热臭;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亦热,血络受伤,故牙宜出血,甚则牙龈溃烂;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俱为胃热津伤之候。治宜清胃凉血。方用苦寒泻火之黄连为君,直折胃腑之热。臣以甘辛微寒之升麻,一取其清热解毒,以治胃火牙痛;一取其轻清升散透发,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黄连得升麻:降中寓升,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胃热盛已侵及血分,进而耗伤阴血,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皆为臣药。当归养血活血,以助消肿止痛,为佐药。升麻兼以引经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热得除,于是循经外发诸症,皆可因热毒内彻而解。

    《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其清胃之力更强。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胃火牙痛的常用方,凡胃热证或血热火郁者均可使用。临床应用以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兼肠燥便秘者,可加大黄以导热下行;口渴饮冷者,加重石膏用量,再加玄参、花粉以清热生津;胃火炽盛之牙衄,可加牛膝导血热下行。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

    4.使用注意  牙痛属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

    【附方】

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  又名泻脾散)  藿香叶七钱(2lg)  山栀仁一钱(3g)  石膏五钱(15g)  甘草三两(90g)  防风四两(120g),去芦,切,焙  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3~ 6g),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功用:泻脾胃伏火。主治:脾胃伏火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本方与清胃散同有清热作用。泻黄散泻脾胃伏火,主治脾热弄舌、口疮口臭等;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热牙痛、或牙宣出血、颊腮肿痛者。前者是清泻与升发并用,兼顾脾胃;后者是以清胃凉血为主,兼以升散解毒,此为两方同中之异。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脾胃论》卷下:“治因服补胃热药,致使上下牙疼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面发热火痛,此足阳明别络入脑也。喜寒恶热,乃是阳明经中热盛而作也,其齿喜冷恶热。”

2.方论选录   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4:“阳明胃多气多血,又两阳合明为热盛,是以邪入而为病常实。若大渴,舌胎,烦躁,此伤气分,热聚胃腑,燥其津液,白虎汤主之。若醇饮肥厚炙焯过用,以致湿热壅于胃腑,逆于经络,而为是病,此伤血分,治宜清胃。方中以生地益阴凉血为君,佐之以丹皮,去蒸而疏其滞,以黄连清热燥湿为臣。佐之以当归,入血而循其经。仍用升麻之辛凉,为本经捷使,引诸药直达血所。则咽喉不清、齿龈肿痛等证,廓然俱清矣。”

【临床报道】

王氏用清胃散加味并配合自制口疮膏(吴萸、肉桂)敷涌泉穴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82例。结果:治愈(口腔疮面平复,体温正常,全身症状及体征消失)70例;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口腔创面基本平复,但仍咽部红赤)11例;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1例。总有效率为98.8%[王丽君,等.清胃散配合口疮膏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82例总结。甘肃中医 1999; 12 (4) :33]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