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临床应用方法

2020-5-12 16:11| 发布者: 中医天地| 查看: 565| 评论: 0

摘要: 拔罐法临床应用时常见的有6种:1、闪罐,2、留罐,3、推罐,4、药罐:1)煮药罐、2)贮药罐,5、针罐,6、刺血(刺络)拔罐法;另外根据疾病部位、轻重、缓急等情况或采用单罐或者多罐应用的情形。 ... ...

临床应用拔罐法时,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法。常见的拔罐法有以下6:

1、留罐法

亦称坐罐法。是指拔罐吸附在施术部位后滞留一定时间的方法。一般留置10-15分钟为度,而且单罐、多罐皆可应用。镇痛效果较好。此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感冒咳嗽、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等病症。但夏季或皮肤较嫩的部位,留罐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

2、闪罐法

闪罐法 :是指多采用闪火法将罐拔住即拔罐吸附于相应施术部位后,用一只手压住皮肤,另一只手握住罐体立即拔下,再迅速拔住的方法。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淤血为度。此法适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疼痛等病症。

3、走罐法

又称推罐。指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油(或其他润滑油)后,再拔罐。然后,医者用手握住罐子,在涂有凡士林油的部位上、下或左、右往返推动。当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淤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用于治疗肌肉丰厚,皮肤平坦部位的病症,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病症

4、药罐法

此法过去多以中药浸煮的木罐或竹罐吸拔于相应的穴位上以达治疗疾病效果的拔罐方法,是水罐法的升级应用。现也常见抽气罐内盛贮一定的药液的药物和拔罐组合应用法。

1)煮药罐:将配制成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把竹罐投入药汁内煮5-15分钟,当罐内充满沸腾的热药水气时按水罐法吸拔法操作,即用镊子迅速取出竹罐,甩净或用干毛巾吸附沸水滴,随即紧扣在患者身体的腧穴上;此时由于罐内负压而使药罐紧紧地附着于体表穴位上,如竹罐松动脱落,可再拔1次,然后覆盖衣服保温,留罐10分钟左右即可起之。

常用药物处方:麻黄、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木瓜、川椒、生乌头、曼佗罗花、刘寄奴、乳香、没药。煮药罐具有拔罐和药物治疗的双重效果——既有拔罐疗法的物理治疗效果,又有药物渗透治疗的生化效果,取拔罐和药物治疗之长,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疾病、胃肠疾患、疲劳症、肥胖症、关节疾患、腰脊劳损、软组织损伤、顽固性疼痛等有疗效好、见效快的独到效果。

2)贮药罐:在抽气罐内事先盛贮一定的药液,一般为罐子的1/2左右,药物常用生姜、辣椒液、两面针酊、风湿酒等,或根据需要配制,然后按抽气罐操作法,抽去空气,使吸在皮肤上。也有在玻璃罐内盛贮1/3-1/2的药液,然后用火罐法吸拔在皮肤上。常用于风湿痛、哮喘、咳嗽、感冒、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

5留针拔罐法

 又称针罐。即先针刺待得气后留针,再以针为中心点将火罐拔上,留置5-15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然后起罐拔针。此法是将针刺和拔罐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能起到针罐配合,加强针刺效果的作用。如果与药罐结合,称为“针药罐”,多用于风湿病。

6刺血拔罐法

又称刺络拔罐法。即将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陶瓷片、粗毫针、小眉刀、皮肤针、滚刺筒等先按病变部位的大小和出血要求,按刺血法刺破小血管,或用皮肤针叩打后,然后拔以火罐,可以加强刺血法的效果。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乳痈、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另外根据疾病部位、轻重、缓急等情况或采用单罐或者多罐应用的情形。

1、单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压痛点。可按病变的或压痛的范围大小,选用适当口径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穴拔罐;冈上肌肌腱炎在肩髃穴拔罐等。

2、多罐: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的疾病。可按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等情况,酌量吸拔数个乃至拾数个。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的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火罐,称为“排罐法”。治疗某些内脏或器官的淤血时,可按脏器的解剖部位的范围在相应的体表部位纵横并列吸拔几个罐子。(《中医刺灸》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