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别名:日精、女节、女茎、傅延年、阴成、甘菊、金精、金蕊、镘头菊) ...

2020-5-12 16:20| 发布者: 中医世家| 查看: 394| 评论: 0|来自: 出至《中药学》

摘要: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菊及其变种的头状花序。【性味与归经】甘、苦,微寒。入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明目,清热解毒,平肝阳。【临床应用】1.用于外感风热、发热、恶寒、头痛等症。菊花疏风较弱,清热力佳, ...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菊及其变种的头状花序。

【性味与归经】甘、苦,微寒。入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明目,清热解毒,平肝阳。

【临床应用】1.用于外感风热、发热、恶寒、头痛等症。

菊花疏风较弱,清热力佳,用于外感风热常配桑叶同用,也可配黄芩、山栀治热盛烦燥等症。

2.用于目赤肿痛。

菊花治目赤肿痛,无论属于肝火或风热引起者,均可应用,因本品既能清肝火,又能散风热,常配合蝉衣、白蒺藜等同用。如肝阴不足,眼目昏花,则多配生地、杞子等同用。

3.用于疮疡肿痛等症。

菊花清热解毒之功甚佳,为外科要药,主要用于热毒疮疡、红肿热痛之症,特别对于疔疮肿痛毒尤有良好疗效,既可内服,又可捣烂外敷。临床上常与地丁草、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之品配合应用。

4.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目眩、头胀、头痛等症。

菊花能平降肝阳,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目眩晕,往往与珍珠母、葛藤等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黄菊花、杭菊花(均为黄色之菊花,生用;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作用较好。)

白菊花、甘菊花、滁菊花(均为白色之菊花,生用;平肝作用较好。)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1.野菊:为菊科植物菊花脑的茎、叶。各地都有野生。性味苦辛凉。功能清热解毒,可治鼻炎、支气管炎、风火赤眼、疮疖痈肿、咽喉肿痛。一般用量为五钱至一两,煎服。治疗蛇咬伤、湿疹、皮肤瘙痒,用三至四两,煎汤熏洗,或鲜草打烂外敷。

2.野菊花:即野菊的花,性味功效与野菊相同,而清热解毒作用更为显著。此外,还有降血压作用,可以治疗高血压。一般用量为两钱至五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菊花一药,主要分白菊、黄菊、野菊。黄、白两菊,都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白菊花味甘、清热力稍弱,长于平肝明目;黄菊花味苦,泄热力较强,常用于疏散风热;野菊花味甚苦,清热解毒的力量很强。野菊的茎、叶,功用与花相似,无论内服与外敷,都有功效。

2.桑叶与菊花,均能疏散风热,清泄肺肝,故在外感风热、发热头痛及目赤肿痛等症,两药往往相辅为用。但桑叶疏风清肺的功效较好,故治肺燥咳嗽,往往用桑叶而不用菊花;菊花则长于平肝阳,且能清热解毒。

【方剂举例】菊花茶调散《和剂局方》:菊花、薄荷、荆芥、川芎、防风、羌活、甘草、白芷、细辛、僵蚕。治头目眩晕、偏正头痛、目赤鼻塞。

菊花散《和剂局方》:白菊花、白蒺藜、羌活、木贼、蝉蜕。治肝受风毒、眼目赤肿、昏暗羞明、多泪涩痛,渐生翳膜。


名称

Chrysanthemum

节华、日精、女节、女华、女茎、更生、周盈、傅延年、阴成、甘菊、真菊、金精、金蕊、镘头菊、簪头菊、甜菊花、药菊



菊花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霜降前花正盛开时采收,其加工法因各产地的药材种类而不同。


白菊:割下花枝,捆成小把,倒挂阴干。然后摘取花序。

滁菊:摘取花序。经硫黄熏过,晒至六成干时,用筛子筛成球状,晒干。

贡菊:摘取花序,烘干。

杭菊:有杭白菊、杭黄菊两种,杭白菊摘取花序,蒸后晒干;杭黄菊则用炭火烘干。


性味

味甘;苦;性微寒


性状

(1)毫菊

头状花序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房形,直径1.5-3cm。总苞碟状,总苞片3-4层,卵形椭圆形,草质,黄绿色或褐绿色,外被柔毛,边缘膜质, 花托半球形,无托片或托毛。舌状花数层,雌性,位于外围,类立色,劲直,上举,纵向折缩,散生金黄色腺点;管状花多数,两性,位于中央,为舌状花所限藏, 黄色,先端5齿裂。瘦果不发育,无冠毛。体轻,质柔润,干时松脆。气清香,味甘、微苦。


(2)滁菊

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2.5cm。舌状花白色,不规则扭曲,内卷,边缘皱缩,有时可见淡褐色腺点;管状花大多陷藏。


(3)贡菊

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2.5cm。舌状花白色或类白色,斜升,部反折,边缘稍内卷而皱缩,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少,外露。


(4)杭菊

碟形或扁球形,直径2.5-4cm,常数个相连成片。舌状药类白色黄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粘连,能常无腺点;管状花多数,外露。以花朵完整不散瓣、色白(黄)、香气浓郁、无杂质者为佳。


菊花的效果

功效

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


经脉

归肺经;肝经


主治

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


①《本经》: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

②《别录》: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③陶弘景:白菊:主风眩。

④《药性论》: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

⑤《日华子本草》:利血脉,治四肢游风,心烦,胸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⑥《珍珠囊》:养目血。

⑦《用药心法》:去翳膜,明目。

⑧王好古:主肝气不足。

⑨《纲目拾遗》: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疔肿。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分。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或泡茶。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禁忌

《本草汇言》: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凡阳虚或头痛而恶寒者均忌用。


菊花的药方

①治风热头痛: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为末。每服一钱半,茶调下。(《简便单方》)

②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杏仁(苦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桔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芦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三服。(《温病条辨》桑菊饮)

③治风眩:甘菊花暴干。作末,以米馈中,蒸作酒服。(徐嗣伯·菊花酒)

④治热毒风上攻,目赤头旋,眼花面肿:菊花(焙)、排风子(焙)、甘草(炮)各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夜卧时温水调下三钱匕。(《圣济总录》菊花散)

⑤ 治眼目昏暗诸疾: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一斤半捣罗取末)一斤,甘菊花(末)一斤。上二味和匀,取肥地黄十五斤,切,捣研,绞取汁八、九斗许,将前药 末拌浸,令匀,暴稍干,入盘中,摊暴三、四日内取干,候得所即止,勿令大燥,入炼蜜二斤,同捣数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日午,热水 下。(《圣济总录》夜光丸)

⑥治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目赤肿痛,久视昏暗,迎风流泪,怕日羞明,头晕盗汗,潮热足软:枸杞子、甘菊花、熟地黄、山萸肉(山茱萸)、怀山药、白茯苓、牡丹皮、泽泻。炼蜜为丸。(《医级》杞菊地黄丸)

⑦治肝肾不足,眼目昏暗:甘菊花四两,巴戟(巴戟天)(去心)一两,苁蓉(肉苁蓉)(酒浸,去皮,炒,切,焙)二两,枸杞子三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食前服。(《局方》菊睛丸)

⑧治病后生翳:白菊花、蝉蜕等分。为散。每用二、三钱,入蜜少许,水煎服。(《救急方》)

⑨治疔:白菊花四两,甘草四钱。水煎,顿服,渣再煎服。(《外科十法》菊花甘草汤)

⑩治膝风:陈艾(艾叶)、菊花。作护膝,久用。(《扶寿精方》)

⑾治偏正头痛 甘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为末。每服三钱,茶清调下。(《卫生易简方》)

⑿治目赤肿痛 茶菊15g,白蒺藜15g,木贼15g,蝉蜕6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

⒀治高血压 白菊花15g,红枣3粒。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⒁治腰痛 菊花二升,芫花二升,羊踯躅二升。上三味,以醋拌令湿润,分为两剂,内布囊中蒸之,如炊一斗米许顷,适寒温,隔衣熨之,冷即易熨,痛处定即瘥。(《外台》)

⒂治阴疮痒 菊花、榴根皮,上煎汤熏洗。(《普济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