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针法

2020-5-12 20:45| 发布者: 中医天地| 查看: 381| 评论: 0

摘要: 当毫针刺人腧穴,行针得气并施以或补或泻手法后,将针留置在穴内者称为留针。留针方法主要有静留针法和动留针法两种。通过留针,可以加强针刺感应和延长刺激作用,还可以起到候气与调气的目的。 ...

当毫针刺人腧穴,行针得气并施以或补或泻手法后,将针留置在穴内者称为留针。留针是毫针刺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针刺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通过留针,可以加强针刺感应和延长刺激作用,还可以起到候气与调气的目的。针刺得气后留针与否以及留针时间久暂,应视患合体质、病情、腧穴位置等而定。如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并施以适当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置1020分。但对一些特殊病症,如慢性、顽固性、痉挛性疾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某些急腹症、破伤风角弓反张者,必要时可留针数小时;而对老人、小儿患者和昏厥、休克、虚脱患者,不宜久留针,以免贻误病情。留针方法主要有下列两种。

 

(一)静留针法:《素问·离合真邪论》有"静以久留"之说,即是针下气至后,让其自然地留置穴内,不再运针,到时出针。临床多用于对针感耐受性较差的慢性、虚弱性患者。此外,病情属虚或寒需行补法时,按"寒则留之"也用本法。

 

(二)动留针法:《针灸大成》云:"病滞则久留针",即将针刺入腧穴先行针待气至后,留置一定时间;在留针时间反复运针;称为动留针法,亦称间歇行针法、本法的作用,在于增强针刺感应,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此外,临床用于针后经气不至者,可边行针催气,边留针候气,直待气至。医者对留针必须重视,首先要排除不适于留针的患者,如不能合作的儿童、惧针者、初诊者、体质过于虚弱者;其次要排除不宜留针的部位,如眼区、喉部、胸部等;再次要排除不适宜留针的病情,如尿频、尿急、咳喘、腹泻等类病症,对需要留针、可以留针者,在留针期间,应时刻注意患者的面色和表情,防止晕针等意外发生。(《中医刺灸》)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上一篇:针刺手法的轻重下一篇:出针法

相关分类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