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陈潮祖(1929-2018),号六爱主人,四川省宜宾人。因母亲宿疾久困,常延医诊冶,长期耳濡目染,渐至心有所感,情有独钟,遂矢志岐黄,以济世活人。18岁时,从同里名师孙芳庭习医,学成,悬壶桑梓,医誉鹊起。1958年入成都中医学院师资班学习,结业后,留校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至今。1979年任讲师,1983年任副教授,1987年晋升教授。曾任方剂教研室主任,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部选定为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曾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硕士导师。 推荐 五通汤是全国名老中医陈潮祖教授创制的效方,将肺系津液阻滞的小青龙汤,脾系津气失调的理中汤、平胃散,肝系津血失调的当归芍药散、四逆散,心肾阳虚的真武汤、五苓散,七方合成一方,主治寒湿郁滞,经脉挛急,气血津液失调的五脏病症,是陈老学术思想“膜腠三焦”学说与“五脏宜通”论的高度体现。本文详细解析五通汤辨证眼目及运用精要,以飨同道。标题非陈老原话,不当之处请见谅。 五系寒证,气血津液失调,五通汤主之 陈潮祖 麻黄10g,桂枝10g,干姜10g,半夏15g,细辛6g,白芍10g,甘草10g,陈皮15g,厚朴20g,枳实15g,柴胡15g,白术20g,茯苓20g,泽泻30g,人参10—20g。 近年综合仲景小青龙汤、理中丸、五苓散、四逆散四方加减,组成此方,意欲由博返约,便于掌握,治疗五系寒证。 仲景《伤寒论》方,是据外感风寒立论,多数属于津气郁结病变。由于受寒以后,必然引起心系血络挛急,成为气血津液同病。 所以,外感寒邪,经隧因寒而挛,气血津液因寒而凝,见于一系有之,两系有之,五系同病亦常有之。 五脏经隧是由肝系筋膜构成,其中心系血管与肝系三焦膜原、腠理遍布脏腑形骸,无处不有,是气血津液环流全身之路。 《灵枢》《素问》谓其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其实谷精、肾精、胆液之类流动物质也随气血水津运行血管内外,一旦感受寒邪经脉挛急,气血津液运行不利,于是众多征象见矣! 寒邪束表,毛窍收缩,血络挛急,气血津液运行受阻,滞留肤腠之间,头身酸软重痛见矣。 津气郁结,阻滞肺窍,鼻塞流涕见矣;阻于咽喉间隙,血络不通,咽喉痒痛见矣;津气阻于会厌,声带变厚,声音嘶哑见矣。 肺脏宜降,津气功能受阻,津气阻于气道夹层,渗入气道,喘咳痰稀见矣。 津气阻于心系冠状动脉,或成心肌肥大,或成心包积液,心区憋闷或疼痛见矣。 肝系经脉布于胸胁,胆管下连小肠,经脉挛急,气血水津郁结,胆液、胰液受阻,胸胁胀痛,不欲饮食见矣。 脾胃纳运水谷,升降津气,胃肠夹层津气阻滞,脘痞腹胀见矣;胃肠痉挛,津气失调,吐泄腹痛见矣;津滞夹层日久,胃肠受湿而弛,传导功能减退,大便不爽见矣;水津不能反渗入肠便秘见矣。 肾为主水之脏,肾命气化不及州都,水津停滞则成小便不利,或呈水肿。 上述种种要皆素体阳虚,或过食生冷,过用寒凉,阳气受损,复感外寒经脉挛急,气血津液升降出入失常使然。 方义 五脏功能衰退,复感寒邪,导致五脏经隧挛急,肺系宣降津气功能失常,脾胃升降功能失职,肾命化气行水功能不及,肝系疏泄功能受阻,津气滞于少阳三焦,遍及五系。 遵循《黄帝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下者引而竭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训,法当外散寒邪,内温阳气,行气活血,通调津气,舒缓经脉,解其痉挛,才与病理相符。 方中麻黄、桂枝有散寒解表作用,可祛外侵寒邪,消除病因;麻黄、细辛宣降肺卫津气,可以恢复肺系功能,乃治上焦药也。 陈皮、枳实、厚朴,可降胃肠之气,使其肺气下行无阻;配以干姜、半夏、白术温运中焦、健脾化湿,柴胡、枳实升降中焦津气,畅通胆流,乃治中焦药也。 桂枝有温肾阳之功,配以白术、茯苓、泽泻,可呈化气行水之效,乃为下焦而设也。桂枝擅长温通血脉,畅旺血行;细辛、白芍、甘草擅长舒缓五系经隧挛急,则为血行不利、经脉挛急设也。 自身阳虚,温必兼补。故用人参益气,振衰起废之功,位居诸药之首,《神农本草经》谓其能“补五脏”者,盖五脏功能活动均赖气为动力故也。 诸药合而成方,可呈外散寒邪内温阳气,补其虚损通其滞塞之效。因可通调五系气血津液故以“五通”名之。 应用 临证应用此方,当随不同征象加减。 声音嘶哑者,加桔梗泄肺利咽,阳虚阴盛者,再加附片温其少阴阳气,增强心系血运与肾系化气行水作用。 肺气上逆呈喘者,可加桑皮、杏仁降其津气;或加大黄通泻大肠,为脏病通腑,承气下行之法; 咳嗽痰少者,可加桔梗开宣肺气,五味子敛肺止咳,款冬花、白前解痉止咳; 咳嗽痰多者,加苍术、胆南星燥湿和脾,杜绝津凝成痰。 脾系脘痞腹胀,气逆而哕,则重用陈皮,并加旋覆花降其肺胃逆气,如因胃之贲门、幽门松弛,胆液随其胃液上逆,食道灼热冒酸,重用枳实促进胆管、幽门收缩阻止胃液上逆,或加黄连、吴茱萸制酸体现寒温同用之法。 如果胸胁胀满,食欲减退,当是胆胰受阻,则宜重用枳实,加入木香、郁金畅通胆流。 如果肝脏肿大,则宜加入当归、川芎活血行瘀,成为气血津液齐通。 心区憋闷,心律不齐,减去厚朴、干姜换成生姜(即合《金匮要略》橘皮枳实生姜汤)令其津气下行; 若津凝成痰,阻于心脏冠状动脉夹层,稍受寒侵或情绪激动则痛,则加瓜蒌、薤白涤痰泄浊。 若系心包积液,心体肥大,则加苍术、猪苓增强燥湿利水作用。 若系心功能衰惫,呈为心悸,则减去麻黄厚朴、半夏,加入附子,配合人参温补心肾阳气。 上述证象仅见一证便可使用,不必悉具,但须以舌体淡胖为其辨证依据。 近年使用此方数以千计,疗效甚佳,为了中医昌盛以此奉献读者。 陈老医案选:便溏治验案 查某,女,42岁,2006年5月3日初诊。 主述:长期大便稀溏。 刻诊:纳差,消瘦,低血压,低血糖,长期大便稀溏,每日三四次,每逢春季更甚,需住院治疗方可缓解,已持续四年如此。苔淡白,齿痕重,脉沉细数。 处方:五通汤加减 桂枝10g 柴胡12g 麻黄6g 陈皮15g 厚朴15g 甘草6g 枳实10g 白术15g 干姜5g 茯苓15g 泽泻20g 细辛3g 红参10g 白芍10g 法半夏12g 7付,水煎服 药后诸症减轻。效不改方,继服10余付后,便溏失,身体逐渐变佳,精神饱满,随访未再复发。 按:对于顽固的大便失调,陈老从五脏论治。五通汤同时调理了上焦肺之宣降,中焦脾之运化,下焦肾之气化。全方以温通化湿为主,恢复肝主筋膜与疏泄的功能,从而缓解了五系经遂的挛急,使津气不再停滞于肠道夹层,比单纯用理中汤、四神丸等论治便溏更加周全。舌苔淡白有齿痕为虚寒湿滞之象,为本方的辨证依据。诸药合而成方,补五脏之虚,通气血津液之滞,投之即效。 医案整理/陈逸 按语/李汶峰 陈老从胃痛便秘案谈寒热真假辨 肖某,女,24岁,2008年1月18日初诊。 患者胃脘痛3个月,加重7天。自述胃中痞塞难受,不能下咽干性食物,食后欲呕,大便秘结,已3日未解,微咳,有少量白痰,口干苦而多饮。平素四肢欠温,喜食热饮,7天前曾淋雨而感冒,自购“康泰克”等药服用,感冒渐愈而胃痛加重。月经量偏少,色黯,夹少量血块,经行腹痛,舌淡胖,苔薄黄腻,脉弱。陈老曰:此寒证也,令疏五通汤。 余甚迷惑不解,患者口苦、口干、大便秘结、苔黄而腻,当是热证,何予温散、温运、温补之方药?犹在踌躇之际,陈老又曰:此证服汤后苔当变薄,口苦、口干当减轻。 遂提笔书方五通汤如下: 桂枝15g 白芍10g 麻黄10g 干姜15g 炒白术20g 北细辛6g 苍术25g 厚朴20g 茯苓30g 猪苓10g 白晒参15g 法半夏15g 柴胡15g 枳实15g 陈皮20g 泽泻20g 炙甘草10g 上方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剂。 1月21日,二诊:服上方3剂后黄腻苔已褪净,胃痛、胃胀、口苦、口干等症状都有明显好转,大便日解1次。原方加广木香15g、桔梗15g,续服3剂,诸症悉愈。嘱以上方再服2剂,2日1剂,1日2次以巩固疗效。 按:五通汤乃陈老综合仲景小青龙汤、理中丸、平胃散、五苓散、四逆散五方加减组成的方剂,意欲由博返约,便于掌握,治疗五系寒证。此方可外散寒邪,内温阳气,补其虚损,通其滞塞之效,因可通调五系气血津液,故以“五通”名之。 人体阳气虚则气血津液正常运行乏力,水津不化,滞而不畅,阻于少阳三焦,水津渗入气道,则咯白痰;阻于胃肠,阻滞脾胃气机升降,胃肠经脉挛急,可见呕吐,胃胀,胃痛;气滞津停,水液输布失常,不能下行,夹带胆液从其咽隘溢出,则见口苦;津液不能上承则见口干;便秘者乃津液不布肠道,气虚推动无力。 胃脘胀痛痞闷,呕吐,口干,便秘为脾系病变;咳嗽咯痰为肺系病变;月经色暗,夹块,经行腹痛为肝肾两系病变。法当温散、温补、温通,舒缓各系挛急经脉,通调气血津液,予五通汤于证始惬,故治无不效之理。 本案之口干苦而思饮,苔薄黄腻当如何认识? 陈老常说:现今临床所见寒证较多,寒热夹杂相兼证象间亦有之,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证象中分辨出寒热真假来,乃是临床诊疗难以掌握之处。 近二十年西医不论何病动辄输液打针,临床见到热证的机会大大减少了,平日所见十之八九都是寒证,即使所剩也是气郁化热,通调气津即可。 现在某些医生在临床上一见西医诊断属于某炎症,就大量使用清热解毒药物,明明是小青龙汤证,一见西医诊为肺炎立即改弦更张以《千金》苇茎汤;明明是肾气丸证的小便不利,一听说前列腺炎立即使用八正散加减。临床因寒证误治者,比比皆是。 此案之口干苦而思饮,苔薄黄腻并非湿热内蕴,而是阳虚生湿,郁久化生浮热之征,舌淡胖,脉弱即是明证。 此浮热治不在寒凉直折,关键是温补阳气,流通气津,气行津布自无郁而化热之患,不治热则热自除。另外本方尚借麻黄、桂枝透散之性,导郁热出表,与《伤寒论》第46条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眠。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本文根据陈潮祖教授著作《中医治法与方剂》、“陈潮祖医学论坛”公众号相关内容整理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