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证治概

2020-5-27 16:36| 发布者: 医智宝| 查看: 956| 评论: 0

摘要: 痧证按征候特征可分为热瘀、寒痧、阴痧、阳痧等,按病因可分为暑痧、瘟瘀、绞肠痧等。 治宜以逐秽、祛暑、化浊、开窍、除湿为原则。 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 内服最常用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 1. 散痧 ...

痧证按征候特征可分为热瘀、寒痧、阴痧、阳痧等,按病因可分为暑痧、瘟瘀、绞肠痧等。

治宜以逐秽、祛暑、化浊、开窍、除湿为原则。

外治用刮法、刺法(含放痧等)、推拿法(含扯痧、揪痧和挤痧等),选穴:十王、金津、玉液、十宣(鬼城、指间)、曲池、委中等。

内服最常用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

1. 散痧汤

1)清·李菩编著的儿科类中医著作《治痧要略》

组成:防风8分,荆芥8分,陈皮8分,金银花8分,蝉蜕5分,红花3分,泽兰6分。

主治:痧因于风者。

用法用量:水煎,稍冷服。

临床加减:1)头面肿,加薄荷;2)腹胀,加厚朴;3)手足肿,加威灵仙、倍银花;4)内热,加连翘;5)小腹痛,加青皮;6)寒热,加独活;7)吐不止,加砂仁;8)虚热,血热面红,加童便;9)痰多,加杏仁、僵蚕;10)血滞,倍红花;11)咽肿,加薄荷、山豆根;12)食积,加山楂、麦芽;13)心胃痛,加延胡、香附;14)赤白痢,加槟榔;15)口渴,加葛根;16)血瘀面黑,加茜草、桃仁;17)胸膈胀,加蚕沙、枳壳;18)触秽,加降香、砂仁、薄荷。

2.清·李彭年编著《青囊立效秘方》卷一

组成:藿香1钱,厚朴1钱,砂仁5分,枳壳1钱,陈皮1钱,苡仁2钱,木香5分,青皮1钱,香附1钱。

主治:霍乱痧。

用法用量:以灶心土3钱为引。轻者1剂,重者3剂,小儿减半。

加减:1)食积,加建曲2钱,山楂3钱;2)伤冷,加吴萸3分,乌药6分;3)气壅,加苏梗1钱,沉香3分;4)妇人血滞,加桃仁3钱,红花5分。

2.武侯行军散(别名:《行军方便便方》卷中之“行军散”)

处方:麻黄270克 川芎 白芷 苏叶 石膏 甘草各30克 绿豆粉60克。上药共为细末。

主治:感冒风寒,未过三日者。

用法用量:每服3克,用无根水调服。孕妇勿服。

3. 平安散

1)《济急丹方》卷上

组成:雄黄3钱,朱砂3钱,生消3钱(腊月提透者更妙),冰片2分,麝香2分,荜茇1分,明矾2分。

主治:暑气痧气,或远出山行,及闻秽气,一时昏倒,或天时不正,寒暑不均肚疼。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瓷瓶收贮,勿令泄气。

2)《何氏济生论》卷三(别名:《兰台轨范》卷四之“千金丹”、“ 人马平安散”)

组成:劈砂1钱,硼砂1钱,雄黄1钱,火消1钱,当门子3分,冰片3分,飞金30张,西黄1分(一方加明矾1钱,细辛5分,牙皂5分)。

主治:霍乱;中暍。

附注:《兰台轨范》本方用法:上为末。或水服二三分,或嗅少许于鼻内。

4.荆芥银花汤(见《痧胀玉衡》卷下,别名:《痧症全书》卷下之“竹二”、《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之“二十六号豫象方”)

处方:荆芥1钱,红花1钱,茜草1钱,丹皮1钱,金银花1钱,赤芍1钱,香附3分,乌药5分,白蒺藜(去刺,捣末)8分。

 功能主治:痧有因于血滞者。

附注:《痧症全书》有刘寄奴。

5.宝花散(见《痧胀玉衡》卷下,别名:《痧症全书》卷下之“石二”、《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之“十号节象方”)

处方:郁金1钱,细辛3两,降香3钱,荆芥4钱。上为末。

功能主治:痧胀。绞肠痧。心腹绞切大痛,或如板硬,或如绳转,或如筋吊;或如锥刺,或如刀刮,痛极难忍。轻者亦微微绞痛,胀闷非常。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上一篇:痧证表现特点下一篇:热痧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