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痧 ,痧证属寒者。证见突然腹胀,腹痛,喜按喜暖,呕恶,肢冷麻木,唇青舌紫,神倦短气,面色苍白,舌淡脉微。 (一)指寒饮伤中,痧毒寒凝的病证。《痧胀玉衡·寒痧辨》:“若一有食积血阻于中,而服大寒之饮,则食不消、积不行、血不散,而痧毒反冰伏凝阻于中,未有得宁者矣,……是名寒痧。”先宜放痧(放血疗法),接服三备丸等方。 (二)寒气外袭所致之痧证。《七十二种痧证救治法》:“寒痧,此系外受寒邪,寒气入经,身发潮热。治法,用钱刮两臂臑穴、两曲池穴,用针刺中魁、大骨空、小骨空穴。”方治以砂仁、粟梗、藿香、槟榔、灯心等煎服。 (三)小儿发痧之一种。症见潮热,指尖微冷,怕寒喜热。多由臭气入肺胃之经,感受寒邪而发。治宜温中辟秽,刮臂臑、尺泽;针曲池、少商、委中。并用藿香、紫苏、橘红、青木香等味煎服。 寒痧放血疗法选穴:二间、眉冲、玉枕、督腧、小肠腧。 治宜散寒除湿、芳香开窍,常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若兼夹暑湿者,可用新加香薷饮,或黄连香薷饮加减。 1.藿香正气散 组方: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30g,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60g,藿香(去土)90g,甘草(炙)75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现代用法:散剂,每服9g,生姜、大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能主治: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2.新加香薷饮 组方:香薷6克(二钱),银花9克(三钱),鲜扁豆花9克(三钱),厚朴6克(二钱),连翘6克(二钱)。 用法:水煎服(水五杯,煮取两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主治:暑温初起,复感风寒。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心烦面赤,口渴,苔白,脉右洪大左反小者。 3.黄连香薷饮 组方:黄连9克,香薷12克,厚朴(姜炒)7克,扁豆(炒,研)15克,茯苓4.5克,甘草3克。 用法用量:水煎,热服。 功能主治:解表祛暑,清热除湿。阳暑中热,口干舌燥,小便赤短,身热目赤,脉洪体壮,一切实证。 4.内服还可选用温经辟痧丹(见《急救痧症全集》),主治痧症因过饮寒凉,致痧毒阻遏,结伏不出者。 真川郁金1钱,沉香1钱,木香1钱,乌药1钱,北细辛5钱。共研细末,以饭和丸,如芡仁大。每服3-4分,砂仁汤温服。 一方去细辛,加檀香、五灵脂、莱菔子、砂仁为末,水泛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分,温茶送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