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痧证腹痛而手足暖者。 (二)热毒郁结之痧。 清·胡凤昌编、孙谰校正的温病类中医文献《痧症度针》卷上:“阳痧,即热毒郁结之痧,多因冒暑耕耘,趋炎奔走,或怒劳郁勃,或醉饱迎凉,皆能成痧。发则头痛、眩运、恶心、腹痛、面赤、目红,甚则护心噤口,汗出如油。治之不速,不半日而死。凡见此等热痧,其四肢必温暖,脉必暴数,或沉伏。与阴痧不同,切不可饮热粥、热汤,尤最忌姜汤、烧酒之类,反致不救。法当先刮后放,并鼻卧龙丹,调服痧药,以开闭塞,而通结滞,或令饮冷水,亦可解毒回生。” 阳痧刮痧、放血选穴:十宣(鬼城、指端、手十指头)、曲池。 阳痧治疗中成药:冰硼散 十宝丹、六合定中丸、六神丸、四圣散。 阳痧治疗方剂: 1.卧龙丹(见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引《治疔汇要》) 溪黄 金箔各1.2克 梅冰 荆芥 闹羊花各6克 麝香 辰砂各L5克 牙皂角4.5克 细辛3克 灯心灰7.2克。 上药九味,共研细末,瓷瓶密收。以少许搐鼻取嚏,垂危重症,亦可以凉开水调灌0.3克左右,外用涂患处。 具开窍通闭之功,主治诸痧中恶,霍乱,五绝,诸般卒倒急暴之证,痰热内蒙,口闭不语如厥者;亦治痈疽、发背、蛇虫咬伤。 2.痧药 1)《药典标准》 处方:丁香21g、苍术110g、天麻126g、麻黄126g、大黄210g、甘草84g、冰片0.5g、人工麝香10.5g、制蟾酥63g、雄黄126g、朱砂126g 制法:以上十一味,除人工麝香、制蟾酥、冰片外,雄黄、朱砂分别水飞成极细粉;其余丁香等六味粉碎成细粉;将人工麝香、蟾酥、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朱砂除外)配研,过筛,混匀,用水泛丸,低温干燥,用朱砂包衣,打光,即得。 性状:本品为朱红色光亮的包衣水丸,除去包衣后显深黄色至黄棕色;气香,味甘、苦,有麻舌感。 功能主治:祛暑解毒,辟秽开窍。用于夏令贪凉饮冷,感受暑湿,症见猝然闷乱烦躁、腹痛吐泻、牙关紧闭、四肢逆冷。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l5丸,一日1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外用,研细吹鼻取嚏。 注意事项:按规定用量服用,不宜多服;孕妇禁用。 2)清·叶天士著、华岫云编《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别名:火龙丹) 处方:牛黄1钱,麝香2钱,冰片2钱,朱砂2两(研,飞),荜茇1钱,真金箔100张,雄黄3两(研细),火枪消1两,硼砂5钱,牙皂1钱。 制法:上各研极细,端午午时合。 注治:痧胀腹痛。 用法:将药嗅鼻中,并放舌尖上,吃下亦可。 3.神效济生散(见《中国医学大辞典》) 组成:北细辛2斤,广木香2斤,香薷3斤,广郁金8两,降香8两。 功效:理气辟秽,调和阴阳。上为极细末。 主治:脾胃受湿,发为急痧,或霍乱吐泻,形寒发热,胸痞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5分,老幼及虚人减半,茶清调下,重则加倍。 4.拨正散(见《寒温条辨》卷五) 处方:荜茇2钱,雄黄(精为上)2钱,火消2钱,冰片5厘,麝香5厘。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杂气为病,阴阳毒,痧胀及一切无名恶证,并食厥、痰厥、气厥。 用法用量:男左女右,以筒吹入鼻中即苏。 5.匏[páo]六(方出《痧胀玉衡》卷上,名见《痧症全书》卷下。异名“三十八号噬嗑方”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 组成:泽兰、香附、桃仁、苏木、独活、白蒺末、山楂、乌药。 主治:痧症类伤寒。 用法用量:水煎,微温服。 6.匏七(方出《痧胀玉衡》卷上,名见《痧症全书》卷下。别名“三十九号颐象方”) 组成:柴胡、连翘、山楂、萝卜子、红花、荆芥、花粉、枳实,酒制大黄2钱。 主治:痧症类伤寒。头痛,恶寒发热,心胸烦闷,口渴咽干,头汗如雨,痰喘面黑,十指头俱有黑色,气口脉虚,时或歇指,左手三部,洪数无伦。 用法用量:水煎,微冷服。大便通而安。 7.宝花散(见《痧胀玉衡》卷下,)异名“十号节象方”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 组成为郁金一钱,细辛三两,降香三钱,荆芥四钱。为细末,每服三匙,茶水送服。治痧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