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佑中华子孙几千年的中医药,以其独特的治疗理念、显著的治疗效果积极参与到武汉、湖北乃至全国的战疫中,早在2020年2月底就结束了其在中国大陆的“率先发难”及“疯传”;在3月中旬就完全遏制而可让除湖北外的各地陆续复工复产(3月18日,武汉首次出现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双双“零新增”);在4月中旬始武汉“全通行”、有条件的“全部复产”,4月下旬实现新冠肺炎全“清零”( 4月23日武汉的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例全部清零,4月24日武汉在院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清零;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实现清零)。 此时,世界仍在为肺炎肺炎蔓延而混乱不堪、焦头烂额,现在似乎更甚。而我们却逐步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 2003年,“非典”之战,中医药小试牛刀,引起国人回头关注和西方世界的侧目、讶异。 2009年,H1N1感冒之流,中医药再露一手,国人不觉中就已“轻舟已过万重山”,西方放下傲慢,加大力度研究应用。 今年即2020年,新冠病毒不按“套路出牌”地“强攻”,无奈中,中医药再次显山露水,加入抗击“战团”,犹如那“扫地僧”(金庸《天龙八部》),形成了五个“首次”,即首次大范围有组织实施早期干预,首次全面管理一个医院,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区,首次中西医全程联合巡诊和查房,首次在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中深度介入,这是百年来所未有的(从国民政府宣布废除中医算起)。 从中西医如此紧密配合应用于诊疗来说,这是数千年来之未有。这一仗,中国和其依仗的中医药在危机中崭露头角,脱颖而出,换来新生,成为世界仰望的“星空”。 2020年4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指导组组长孙春兰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高度评价此次中医药抗疫贡献为“这次抗击疫情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并凝练了“五个首次”。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中,中医药得到国内民众的广泛认同,并且还在持续为国际抗疫做出贡献,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世界意义。 对中医药参与此次抗击疫情的治疗效果,张伯礼院士并不意外,因为17年前在国务院领导支持下他参与了抗击SARS的后半程工作,担任天津抗击SARS中医总指挥,请缨组建了两个独立的中医“红区”,采用中西结合方法救治,取得了良好效果。 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编辑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瘟疫。每次疫情,都能让当时的社会为之紧张。但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中国历史也是一部战“疫”史。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指挥下,在中央指导组强有力指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联防联控、共克时艰,进行了一场史诗般雄浑壮观的大国抗疫战争,这段抗疫一定会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国医学防疫史上的重要篇章。 但是书写今天这段抗疫史时切不要遗忘属于中医药的“桥段”和内容,中医药在此次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如抗击SARS,阻击甲流,一如三千年来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每次瘟疫,中医都不曾缺席,而中医药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注重发挥中医药治未病、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探索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大疫出良药,深入发掘古代经典名方,结合临床实践,筛选了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一批有效方药,也成为中国方案的重要特色和优势。 张伯礼院士如上表示,并且认为,在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中,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生命支持至关重要,西医为主,中医配合。中医虽是配合,但在某些临床关键环节中医药也能够“四两拨千斤”。如有的患者氧合水平比较低,血氧饱和度波动,这种情况下,尽早使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服独参汤,往往一两天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就稳定了,再过一两天氧合水平就上去了。有的患者上了呼吸机,但人机对抗,患者腹部胀满,腹压抬高膈肌,影响氧疗效果,此时采用通腹泄热的承气汤类方药,一两剂药大便泄通,胀满消除,氧疗效果明显提高。炎性因子风暴,加重炎症反应,也是由轻症转重的关键,使用清热凉血的血必净注射液,对控制炎性反应综合征有明确作用。有些患者肺部感染控制不佳或吸收慢,加注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就可以和抗生素起到协同效应,很多患者这样被治愈了。 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彼得:“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案,正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 相信群众自有公论,历史将记住中医药的贡献! 注:转载请注明出自中医启疾光网 编辑 国正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