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医派■发展影响(中医医派之四)

2019-3-19 12:42| 发布者: 中国文化| 查看: 741| 评论: 0|来自: 中国中医药报等

摘要: 岭南医学在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如其它地域性医学流派如孟河医学、新安医学、海派中医的出现,促进了中医学术进步、繁荣和发展。不同地域医学流派的崛起、争鸣与交融,是构成当代中医学术研究可持续发展不可缺 ...



  中医医派之岭南医学在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如其它地域性医学流派如孟河医学、新安医学、海派中医的出现,促进了中医学术进步、繁荣和发展。不同地域医学流派的崛起、争鸣与交融,是构成当代中医学术研究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岭南之由


 岭南地处五岭之南,又名岭表、岭外。岭南之名始于唐贞观时十道之一, 其所辖范围约当今之广东、海南及广西大部和越南北部。

“岭南派” 一词,《辞海》指现代画派之一, 而不及其他行业。另有“岭南三家”一词则指清初之屈大均、梁佩兰、陈恭尹三大诗家。“岭南医学" 这一名词近代以前似未见诸文字,但唐代有李暄《岭南脚气论》, 元代有《岭南卫生方》, 则医学与“岭南”挂钩,为时已有千余年了。


 广州名医吴粤昌编著《岭南医徵略》记述的时限“岭南医学”从晋代开始,吴先生说,“历史时限起于晋代,但不能据此认为晋代以后岭南始有.....由于地域以及文化发展方面的关系,形成岭南医学史料阙如,以致无文献可资征引。估计晋代以前民间医药,蕴藏亦必丰富。”


岭南医学发展


当然,从中国文化发源来看,中国文化的主流,相比之下,古代岭南文化应落后于中原。以晋代岭南名医而论,《岭南医徵略》提出4:支法存、葛洪、鲍姑、仰道人。支法存新疆人,长在广州;葛洪江苏人,公元326年到广东研究炼丹与医药,罗浮山有葛洪炼丹灶及洗药池遗址;鲍姑原籍有三说,也不是广东人,但她一生的医疗活动在广东;“仰道人 ,岭表僧也”, 则是道地的广东人。


不论4人出生地是否广东,但他们都在广东进行医疗活动,便有了岭南地域的特色。此时岭南医学的特色有二:

①研究脚弱病(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成果突出。唐《备急千金要方卷七》论风毒状第一:“论曰,考诸经方往往有脚弱之论,而古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公元313),衣缨仕人多有遭者,岭表江东有支法存、仰道人等,并留意经方,偏善斯术,晋朝仕望多获全济,莫不由此二公。”可见岭南医学善于创新。

②从《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 《肘后备急方》等书还可见支法存等对蛊毒、沙虱(恙虫病)、疟疾、丝虫、恙片虫等传染病的治疗方药。所谓岭南多瘴、疟的特点,岭南医学对传染病的研究成就亦较为突出。这些成就不可能由中原带来,是吸取民间医药,加以总结得之。


如鲍姑善用灸法,取材于越秀山野生的红脚艾。《肘后备急方》治疟用青蒿,治急腹症用捏脊按摩及诸多治急症的方与法,应该是采集于当地民间的结果。特别使人惊讶的是《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第九这一节有“又方, 使病人伏卧,一人跨上,两手抄举其腹,令病人自纵重,轻举抄之,令去床三尺许,便放之,如此二七度止。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项乃止。未愈更为之。”

近来急腹症之研究,用颠簸疗法治疗肠扭转是非手术治疗急腹症的方法之一,效果良好,其所用手法与《肘后备急方》前一段记载手法完全相同,后半所述即今之捏脊疗法。捏脊可以治急腹痛,临床用之的确有效。捏脊法不仅可治腹痛、疳积,还可治小儿外感发热,这种疗法,就是中医的特色,应该予以推广。


 青蒿素冶疗疟疾,是近20多年来一大成果。但最初提纯之青蒿素,并无治疟效果,后来研究人员从<肘后备急方》找到了出路。《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第二方,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原来青蒿不用煎煮才有效。于是改变了提取工艺才产生有疗效的青蒿素。


 唐代岭南医学发展缓慢,名医不多。宋代开始人才辈出,先有陈昭遇,开宝初年至京师为医官。陈王怀隐等3人,历时11年编成《太平圣惠方》。又与刘翰、马志等9人编成《开宝新详定本草》20卷。绍兴年间(公元1137)潮阳人刘日方著 《幼幼新书》,为岭南儿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至元代,释继洪撰《岭南卫生方》,说明具有岭南特色的方药学已初步形成。至明代各地方志所记名医日益增多。尤其是浙江人王伦所著<明医杂讲》是在广东布政司任内完成的。张景岳的《景岳全书》- -再印行传世,均在粤地。这些著作对岭南医学的影响很大。


 清代岭南医学是一个大发展的年代。如对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医家何梦瑶,被誉为“南海明珠”。何氏《医碥》批判了受景岳学说影响,治病过用温补之弊。该书二百年来多次翻刻印行,足见其影响之大。清末,西洋医学传入我国,岭南首当其冲,因而出现朱沛文等主张中西汇通之医家。朱沛文对华洋医学的看法-一“ 各有是非,不能偏主”。他主张:①以临床验证为准则,②综合汇说,不必强通,③实事求是,纠正《医林改错》。《医林改错》有关临床部分,对岭南医家影响深远直至现在,朱氏纠正的是解剖部分耳。


岭南儿医与南药


  岭南医学的小儿科,自刘日方 《幼幼新书》开其端,公元1750年又刊行 了罗浮山人陈复正的《幼幼集成》,该书除了采集文献资料之外,采入不少民间验方和外治法,重视指纹诊察,对天花的叙述较详,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儿科学由博返约更具特色者首推程康圃,他著《儿科秘要》,该书把儿科证候概括为8(风、热、急惊风、慢惊风、慢脾风、脾虛、疳积、咳嗽),治法约以6(平肝、补脾、泻心)。程氏学说掌握了小儿科诊治之精要,举一反三,给人以极大的启发。民国时期儿科名医杨鹤龄,继承程氏学说,著《儿科经验述要》。杨氏在育婴堂从17岁独立主诊病婴,积累了丰富的治疗危重病儿的经验。婴堂停办,自己开业,日诊二三百人。西医张公让曾不断观察其诊证,不能不佩服其医术之精也!


 南药的研究与推广更是岭南医学一大特色。 这方面有何克谏的《生草药性备要》、《增补食物本草备考》,肖步丹的《岭南采药录》。


从上述可见岭南医学至清代夹其岭南之特色,已达相当高的水平,但岭南医学之发展达到高峰则在民国时期后。民国初年以来, 岭南医家在治病用药中形成了岭南医派的用药特色。岭南医家用药多以轻剂为首选, 善用芳香轻清的花类药物。如《中医杂志》1926年第4 期《本校赠诊所医草》中有记载:“张凤女再诊, (舌色) 略红, (脉象) 浮带弦细, (证候) 头重身热未退, 手足骨筋痛痹, (说明) 此新凉外加暑湿内发证也。”于此,“梁翰芬先生订方”为:“白菊2 , 扁豆花3, 淡竹叶3, 薄荷叶5, 鲜芦根4, 滑石粒3, 鲜竹茹2, 黄豆卷3, 生苡仁4 钱”。所用甘平药多和平无毒, 不论外湿内湿均为论治佳药。


岭南医学影响


由于岭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温病学说对岭南医学的影响深远。民国时期, 研究温病学、运用温病方的岭南医家日众, 他们着手编写各种讲义, 如陈任枚、刘赤选等医家所编著的《温病学讲义》, 其学术内容在整理之中有所提高, 继承之中有所发展, 不仅完善了叶氏卫气营血理论体系, 而且对岭南温病的证治特点也多有阐发。
 
  
可见, 民国时期岭南医家从岭南地区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 大胆创新, 对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方药、预防、调摄等都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个人见解, 丰富和发展了岭南医学。


回顾岭南医学发展的脉络,晋代中原移民带来先进的学术与岭南地区医药相结合,宋代以后,长江流域的医药学术被带入岭南,又促进岭南医学的发展,岭南医学成为有浓郁的岭南特色的医药学派。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