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璐琦,男,1968年3月生,江西婺源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党委常委。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第23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及植物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中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黄璐琦致力于中药资源和分子生药学研究工作,组织实施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提出和发展了“分子生药学”与道地药材形成的理论,建立了珍稀濒危常用中药资源五种保护模式。 作为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专家指导组组长,牵头编制了《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指导31个省976个县的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主持建设28个省级技术服务中心、65个监测站组成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实现了稀有野生中药资源的遥感动态监测,形成了五种资源保护模式。 建立了中药材鉴别新方法。“高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鉴别中药材乌梢蛇真伪的方法”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及经济效益,被201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这是分子鉴别方法首次收载于国家药典。 提出了道地药材形成的三个模式理论。发现了丹参酮合成的关键酶基因及一条二萜生物合成新途径。 提出了“分子生药学”,出版的专著及教材发行海内外,全国己有30余所高校开设该课程。 出版著作著作12部,代表作有《分子生药学》、《分子生药学》(第二版)《分子生药学》(第三版)。 2020年3月18日,由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为领队的首批国家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制的,中国首个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化湿败毒颗粒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批件。化湿败毒方构成的14味药中有10味药与病毒的Mpro及Spike蛋白有结合力,其余4味中药主要体现在对免疫、炎症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