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 动静结合
不能因为强调动而忘了静,要动静兼修,动静适宜。运动时,一切顺乎自然,进行自然调息、调心,神态从容,摒弃杂念,神形兼顾,内外俱练,动于外而静于内,动主练而静主养神。这样,在锻炼过程中内练精神、外练形体,使内外合谐,体现出“由动入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
二则 协调统一
在进行运动养生的过程中,特别讲究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以及意识活动中的配合,这就是所谓的形神统一。而且在运动的时候,还要心无杂念,意识也要特别专注,这样才能够保持协调。
三则 持之以恒
运动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人贵有志,学贵有恒,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效,没有恒心是不行的。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说明,锻炼身体非一朝一夕之事,要经常而不间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达到锻炼目的的。
每天挤出10分钟进行短时间的锻炼,若因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到野外或操场锻炼,在院内、室内、楼道内做做原地跑、原地跳、广播操、太极拳也可以,无论什么样的条件和环境,无论如何不能高兴时练的累死累活,兴奋过去多少天都不练,运动养生坚持最重要。
名医华佗那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方面指出了“动则不衰”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经常、不间断锻炼的重要性。因此,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进行适当的运动,才能收到养生健身的功效。
四则 运量适度
运动养生是通过锻炼来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锻炼时一定掌握好运动量的大小,太小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太大则超过了机体的耐受限度,又会使身体因过度疲劳而受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告诫人们:“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有。”一般来说,以每次锻炼后感觉不到过度疲劳为适宜。
也有人以脉搏及心跳频率作为运动量的指标。若运动量大,心率及脉率就快。对于正常成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心率增加至140次为宜,而对于老年人以每分钟增加至120次为宜。脉搏是根据运动后即测值判断的,它的计算公式是:170-年龄=合适的运动心率。例如,一个40岁的人,运动后他的脉搏如果是130次左右,表明运动量合适;若明显超过130次说明运动量过大,反之则运动量不足。
若运动后食欲减退,头昏头痛,自觉劳累汗多,精神倦怠,说明运动量过大,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会使身体因过劳而受损。
五则 劳逸结合
运动养生并非指要持久不停地运动,而要有张有弛、有劳有逸,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紧张有力的运动要与放松、调息等休息运动相交替;长时间运动一定要注意适当地休息,否则会影响工作效率,导致精神疲惫,甚至影响养生健身。
六则 循序渐进
正确的锻炼方法是运动量由小到大,动作由简单到复杂。比如跑步,刚开始练跑时要跑得慢些、距离短些,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再逐渐增加跑步的速度和距离。在健身方面,疲劳和痛苦都是不必要的,要轻轻松松地渐次增加活动量,“不能一口吃个胖子”。
为健康而进行的锻炼,应当是轻松愉快的,容易做到的,充满乐趣和丰富多彩的,人们才愿意坚持实行。即“运动应当在顺乎自然和圆形平面的方式下进行。”这是美国运动生理学家莫尔豪斯的结论。
七则 因时制宜
一般来说,早晨运动较好,因为早晨的空气较新鲜,到室外空气清新的地方进行运动锻炼,即可把积聚在身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来,吸进更多的氧气,使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为一天的工作打好基础。此外,午睡前后或晚上睡觉前也可进行运动,但运动不要太激烈,以免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影响睡眠。
稍微剧烈的运动,不要在吃饭前后进行,因为在饭前呈现饥饿状态,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易发生低血糖症;饭后剧烈运动,大部分血液到肌肉里去,胃肠的血液相对减少,不仅影响消化,还可引起胃下垂、慢性胃肠炎等疾病。
八则 因人而异
运动项目的选择,既要符合你自己的兴趣爱好,又要适合你的身体条件。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肌肉力量减退,神经系统反应较慢,协调能力差,宜选择动作缓慢柔和、肌肉协调放松、全身能得到活动的运动,像步行、太极拳、慢跑等;对于年轻力壮、身体又好的人,可选择运动量大的锻炼项目,如长跑、打篮球、踢足球等。
每个人工作性质不同,所选择的运动项目亦应有差别。对脑力劳动者来说,宜少参加一些使精神紧张的活动,而体力劳动者则应多运动那些在职业劳动中很少活动的部位;经常伏案工作者,要选择一些扩胸、伸腰、仰头的运动项目,又由于用眼较多,还应开展望远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