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辨溃疡形色肿疡在不能消散吸收的情况下,破溃而形成溃疡。由于人体的正气强弱有异、疾病的性质不同,局部溃疡所表现的形态与色泽也有所不同。医生可以通过辨溃疡局部的形色分析病情,判断转归和预后。 一、辨溃疡的形态 如岩性溃疡,疮面多呈翻花如岩穴,有的在溃疡底部见有珍珠样结节,内有紫黑坏死组织,渗流血水。瘰疬之溃疡,疮口有空腔或伴漏管,疮面肉色不鲜,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状物。附骨疽、流痰之溃疡,疮口呈凹陷形,常伴漏管形成。麻风溃疡呈穿凿形,常可深及骨部。梅毒性溃疡,其边缘削直而如凿成或略微内凹,基底高低不平。 二、辨溃疡的色泽 一般阳证疮疡的溃疡,色泽红活鲜润,疮面脓液稠厚黄白,腐肉易脱,新肉易生,疮口易收,知觉正常;阴证溃疡,疮面色泽灰暗,脓液清稀,或时流血水,腐肉不易脱落,或虽脱而新肉不生,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如疮顶突然陷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多为疗疮走黄之象。如疮面腐肉已尽,而脓水灰薄,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板亮,为虚陷之证。 第六节 辨经络部位依据疾病所患部位和按经络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可以推求疾病所属何经,从而根据各种情况,结合循经用药,可以提高疗效。 一、人体各部所属经络 头顶正中属督脉经;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 面部、乳部属足阳明胃经(乳房属胃经,乳外属足少阳胆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 耳部前后属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 手、足心部手心属手厥阴心包经;足心属足少阴肾经。 背部总属阳经(因背为阳,中行为督脉之所主,两旁为足太阳膀胱经)。 臀部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足三阴经。 腿部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足三阴经。 腹部总属阴经(因腹为阴,中行为任脉之所主)。 其他如生于目部的为肝经所主;生于耳内的为肾经所主;生于鼻内的为肺经所主;生于舌部的为心经所主;生于口唇的为脾经所主。 二、十二经络气血的多少 手足十二经脉有气血多少之分,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为多血少气之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为多气少血之经。 临床根据疮疡所发部位和经络的不同,可有针对性地选用一些治法或一些引经药物。凡外疡发于多血少气之经,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故治疗时注重破血,注重补托;发于多气少血之经,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故治疗时注重行气,注重滋养;发于多气多血之经,病多易溃易敛,实证居多,故治疗时注重行气活血。如乳痈所患部位属足阳明胃经,治宜行气通乳;瘰疬属足少阳胆经,治宜行滞、滋养。结合经络辨证选用一些引经药物,使药力直达患处,以提高疗效。如手太阳经用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用羌活,手阳明经用升麻、石膏、葛根,足阳明经用白芷、升麻、石膏,手少阳经用柴胡、连翘、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足少阳经用柴胡、青皮,手太阴经用桂枝、升麻、白芷、葱白,足太阴经用升麻、苍术、白芍,手厥阴经用柴胡、丹皮,足厥阴经用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手少阴经用黄连、细辛,足少阴经用独活、知母、细辛。 第七节 辨善恶顺逆辨善恶顺逆,即指判断外科疾病的预后好坏。所谓“善”就是好的现象,“恶”就是坏的现象;“顺”就是正常的现象,“逆”就是反常的现象。善、恶、顺、逆,系指病理过程的相对而盲,其中的“善”和“顺”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顺证;反之,凡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逆证。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者,表示预后较好;出现恶的症状者,表示预后较差。善恶大多指全身症状的表现,顺逆多指局部情况。历代医家总结出的“五善七恶”、“顺逆吉凶”辨证方法,给外科疾病判断预后提供了可遵循的指标。判断预后的好坏,既要观察局部症状的顺逆,又要结合全身症状的善恶,两者必须综合参看,加以分析,才能进行全面的判断。 一、辨善证、顺证 (一)五善 1.心善 精神爽快,言语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宁。 2.肝善 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 3.脾善 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调。 4.肺善 声音响亮,不喘不咳,呼吸均匀,皮肤润泽。 5.肾善 并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 (二)顾证 1.初起 由小渐大,疮顶高突,掀红疼痛,根脚不散。 2.已咸 顶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脓易腐。 3.溃后 脓液稠厚黄白,色鲜不臭,腐肉易脱,肿消痛减。 4.收口 疮面红活鲜润,新肉易生,疮口易敛,感觉正常。 善证与硕证,是人体在感受病邪后而发生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症状,但由于正气未衰,气血尚充,能与病邪相争,而且人体的正气占优势地位,故发生疮疡后,其在初起时根脚不散;已成时顶高根收,易脓易腐;溃后脓稠腐肉易脱,肿痛很快消失;收口时新肉易长,疮口易敛。而且正能胜邪,毒邪不易扩散,不致侵及人体内脏,也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因此预后良好。 二、辨恶证、逆证 (一)七恶 1.心恶 神志昏糊,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言语呢喃。 2.肝恶 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流血水,惊悸时作。 3.脾恶 形容消瘦,疮陷脓臭,不思饮食,纳药呕吐。 4.肺恶 皮肤枯槁,痰多音暗,呼吸喘急,鼻翼煽动。· 5.肾恶 时渴引饮,面容惨黑,咽喉干燥,阴囊内缩, 6.脏腑败坏 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 7.气血衰竭(阳脱) 疮陷色暗,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语低。 (二)逆证 1.初起 形如黍米,疮顶乎塌,根脚散漫,不痛不热。 2.巳成 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 3.溃后 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 4.收口 脓水清稀,腐肉虽脱,新肉不生,色败臭秽,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 恶证与逆证,是人体感受病邪后,由于正气虚衰,气血不充,在邪正相争过程中,正不胜邪,而以病邪占优势地位,故发生疮疡后,其在初起时,由于正气不足,不能令毒外出,故顶塌根散;已成之时,由于气虚不能成其形,血虚不能华其色,正虚不能载毒外出,故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溃后,因气血不足,无以酝酿成脓,托毒外出,故肉坚无脓,肿痛不减;收口之际,因气血大衰,脾土败坏,无以助长新肉,故见种种逆证。如毒邪扩散,内侵脏腑,则恶证频现,预后不佳。 临床上应注意,即使见到预后良好的善证、顾证,也不能疏忽,应时刻预防转成预后不良的恶证、逆证;若见到恶证、逆证,也不可惊惶,应及时进行救治,如治疗得当,也能转为善证、顾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