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医派(中医医派之六)

2019-3-19 15:50| 发布者: 中国文化| 查看: 675| 评论: 0

摘要: 中医医派之吴门医派,为中医学一个重要地域性流派,出于我国一个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起源于元末明初,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苏州历史上有“吴中”、“吴下”、“三吴”之称,故此地医学被世人称谓“吴中 ...


中医医派之吴门医派,为中医学一个重要地域性流派,出于我国一个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起源于元末明初,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苏州历史上有吴中吴下三吴之称,故此地医学被世人称谓“吴中医派”、 “吴门医派”或“吴中医学”。苏州是温病学派的发源地,清初叶天士《温热论》的问世,更确立了以苏州为中心的温病学派的学术地位。


千百年来,苏州地区名医辈出,著述丰富,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和繁荣,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吴门医派。在国内久负盛名,世称吴中医学甲天下。吴门医派借以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温病学说倡自吴医特征,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影响广泛。

吴门医派是元末明初戴恩恭来吴行医后开始构成发展起来的。由于他是一个综合各家名医经验的杰出人物,所以在苏州中医学界名誉较高,以后,由吴中本土化医家王仲光等的推动,数百年来出了很多名医,多有杰出之辈。

有闻名邦国者;有饮誉乡里者;有精于脉理、善诊妙治留芳千百医案者;有广注阐解经典者;有专论克治时病者;有精通诸科者;有独善一枝者;有创造发明著书立说而成为一代宗师者,如吴又可、叶桂等。吴门学术成就纷呈,其中以葛可久、缪希雍等为代表的吴门杂病学派,以张璐、柯琴等为代表的五门伤寒学派,以薛己、王维德等为代表的吴门外科学派等,当然以叶桂、薛生白为代表的温病学说(尤其以叶天士独创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为核心)对中医学的贡献最为突出,另有叶桂提出应临床应用的络病理论与胃阴学说理论,也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和临床丰富了宝贵资源。总观诸贤,不唯医道高超,且皆医德隆厚(吴怀棠《吴中名医录》序)。


 吴中医学学术成就独树一帜,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吴门医派。吴中医家以儒医,御医、世医居多,有较深的文字功底和编撰能力,善于著述、总结前人经验及个人行医心得。名医很多,各类具体的代表人物如下:

吴医渊源人物:戴思恭、王仲光、 韩奕、王履
   
温病学说人物:王履、 吴有性、 叶天士
   
吴中世医: 葛氏世医、 郑氏妇科、 韩氏世医、裴氏儿科、 闵氏 伤科、金氏儿科、尢氏针炙
    
苏州儒医: 薛生白、 徐灵胎、章太炎
   
吴门御医: 周广、 盛寅、 钱瑛、卢志、 薛铠、 薛己、 徐镇、 刘观、徐灵胎、 曹沧洲、 邓星伯、 潘蔚
   
苏州仁医: 王鏊、 顾鼎臣。选自(俞志高《吴中名医录》)


吴医古籍也颇丰:据资料统计,历代吴医古籍530余种,自宋至清,触及到内经、伤寒、 金匮、 温病、本草多个方面,有对理论的诠释与发挥,又有养生、方药、医案、医话和临床各科的经验总结与论述,影响较大的有宋朝的 薛辛著《女科万金方》、元朝的王珪著《泰定 养生主论》、《 十药神书》、明朝的 《医经溯洄集》、《薛氏医案2104种》、 《神农本草经疏》、清朝的 《绛雪园古方选注》、 《临证指南医案》、 《医经原旨》、 《温热论》、《湿热论》、《徐氏医书6种》、《 张氏医通》、《 伤寒贯珠集》、《外科诊治全生集》、 《世补斋医书》等。选自《吴门医派研究文集》。此外,还有许多珍贵的稿本、抄本、孤本及罕见的木刻本,如《暴证知要》、《医便初集》、《医林正印》、《温热朗照》、《痧疹一得》、《医学蒙引》、《临证度针》、《古今方案汇编》、《内经病机纂要》等。


吴门医派的温病学说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苏州温病学派的兴起密切相干。在温病学说构成之前,一般医家都遵从 张仲景的《伤寒论6经传变的 论证方法,进行辨证论治。吴中地区地处东南卑湿之地,是瘟疫、温病的屡发地区,由于温病的病因、病发、传变进程和医治原则不同于伤寒,故应用治伤寒的方法来医治瘟疫、温病疗效不佳。

因此以吴有性、 叶天士、薛生白、 缪遵义等一批吴中名医,在大量的临床实践基础上,创建戾气学说与温病学说,叶天士的 《温热论》揭露了不同于《伤寒论》的"卫、气、营、血"辨证纲领。温病学派重视基础理论,善于吸取众长,勇于发明创新,处方用药重视实效,具有"轻、清、灵、巧"的特点。

从此,温病学说从病因病机到 辨证施治有了较完全的理论体系,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并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抗感染医治学方面居世界科技领先的地位。


  吴中医派在长时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大量的历代名方、 祖传秘方和民间单验方,开发利用这笔宝贵的医学财富,具有十分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尚有许多民间的经验秘方亦有待于发掘利用,如:

盘门新桥巷 沈氏流荫堂的" 珍珠丸",专治 小儿腹胀诸证。

孙斗南得先世秘方" 狮子油",专治膈气(今之 食道癌)

东白塔子里 赵渊家所制的医治白内障的" 空青膏""推云片",医治目疾有神效。

西美巷滕氏世传疳药,专治小儿 疳积。

五圣前 潘氏"仙授 铁屑丸", 锻铁为丸,医治腹痛食滞有神效。

来凤桥下塘周氏的" 首乌粉"、阊门吊 桥堍徐氏的"" 百花膏,庙堂桥北张氏三和堂的"肺露",仰苏楼的" 花露",步蟾斋的" 膏药", 丹桂轩的" 白玉膏", 雷允上的" 蟾酥丸"等,都是史料中详细记载的。


纵观中医学发展史,学术流派层出不穷,但很少有流派像吴门医派这样,对社会和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