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方法 5.2.1
晨午(晚)检 5.2.1.1 了解学生缺勤原因,掌握因病缺勤学生名单。 5.2.1.2 检查全体出勤学生精神状态和健康状况,重点了解有无发热、咳嗽、头痛、咽痛、腮腺肿大、腹痛、腹泻、呕吐、皮疹、头晕、乏力、结膜充血等症状发生。检查方法参见附录 A。 5.2.1.3 可采用红外体温计进行体温筛查,额温≥36.8 ℃时需用水银温度计复测学生腋下体温。 5.2.1.4 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将晨检结果在上午第二节课前、午检结果在下午第二节课前、晚检结果在晚自习结束前上报给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 5.2.2
全日健康观察 5.2.2.1 学生在校期间,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对其健康状况进行全日观察,发现包括但不限于 5.1.2 中所列的症状时,及时报告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 5.2.2.2 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向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报告,不带病上课。 5.2.3
因病缺勤登记追踪 5.2.3.1 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每日对因病缺勤的学生进行登记追踪,追查其主要症状、发病时间、就诊信息、诊断结果、家庭共同生活人员相似症状等,并协助学校对其病情和转归进行追踪。 5.2.3.2 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负责指导各班开展因病缺勤登记追踪,对各班登记结果进行核实和排查,做好资料留存。 5.3
信息报送 5.3.1 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每日对班级晨午(晚)检、因病缺勤登记追踪和全日健康观察的信息使用附录 B 中的表 B.1 进行记录、汇总和报告。 5.3.2 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每日对各班级上报的信息进行核实,并使用附录 B 的表 B.2 进行汇总与判定。如当日无患病学生,在零报告栏内注明。 6
学校传染病症状预警 6.1
预警指标 6.1.1 在一定时限内同一宿舍、同一班级或同一校区内,具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相似症状学生例数达到或超过表 1 所列的例数,即为达到预警指标。相似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头痛、咽痛、腮腺肿大、腹痛、腹泻、呕吐、皮疹、头晕、乏力、结膜充血等。 注:流行病学关联指共同学习、生活或有共同用餐、饮水史或其他密切接触等。 6.1.2 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剧烈咳嗽、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或国家另行规定的传染病预警指标。 6.2
预警处置 6.2.1 达到传染病症状预警指标时,经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核实后,使用附录 C 的表 C.1 进行记录,并在 2 h 内报告学校名称、地址、联系人、电话、发病主要症状和人数等基本信息,在 24 h 内报出患病学生姓名、班级、发病时间、就诊医院、诊断结果等详细信息。 6.2.2 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以最便捷的通讯方式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注:通讯方式包括信息系统、传真等。 6.2.3 核实传染病症状预警指标后,学校应立即对出现症状的学生进行临时留观并通知家长,同时加强环境通风、清洁消毒,做好接触人员管控、健康教育等工作。 6.2.4 出现传染病报告病例时,学校应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部门做好病例隔离、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应急接种、消毒等防控处置,阻止传染病疫情蔓延。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常用检查方法 表A.1列举了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的常用检查方法。 表A.1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常用检查方法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记录和汇总表
病症状监测记录见表 B.1,用于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每日记录学生传染病症状监测的主要症状、缺勤原因、发病日期、就诊情况、诊断结果等信息。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汇总见表 B.2,用于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每日对各班级报告的信息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