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独特优势即辨证论治的个性化诊疗方案在快速工业化社会阶段成为劣势 中医曾是中华文明过去辉煌的重要保障和传承的守护神,正如《为何讲中医出大师而西医出匠人》所述,它“以深入骨髓的‘易’、‘道’文化,认为天人合一、‘万物互联(相生相克)’,依整体观和辨证施治法,多采用自然(界)之法,(相对)低廉、简单、方便地解除患者的不适而尽量不伤体、不留后遗症”。这样的讲求内求扶正、调(中)和的“统合”医学即中医被称作了“传统医学”,实际上某种程度的贴上了保守、落后的标签。 而《中医目前如此低落主要都是经济利益驱使惹的祸》认为,西医应定义为“人类现代发明创造的科技成果人体应用学”,却被称成了“现代医学”。西医从头到脚冒着浓浓的商业气息,在工业化、产业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在国内势不可挡地打着“饱嗝”,对中医领地发起攻城拔寨的抢占,使自己领地范围不断扩张,不可谓不风光。 中医只能在那黑暗的角落,虚弱地挣扎和无力地呐喊。虽然它“衣衫褴褛”、“饥不果腹”却强振精神,虽然它依然战斗意志坚决,个个“不想打,却不怕打、打不怕,有信心、有能力应对任何挑战”,虽然它不乏勇者还在坚强向前拒敌......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局面?下面我们就大致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政策、教育、管理等方面分十部分来探讨一二。 首先我们就从中医最引以为傲的辨证施治开始谈起,国正行中医药研究院的观点是:辨证论治这个中医的独特优势在快速工业化社会阶段反而成为了其劣势。 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个性疗法,我们一直强调这是其最大优势——其实,这是对病人个体而言最佳,因其以“人为本”而“统合”施策、标本兼治,成本低,几无后遗症。 但对于工业化社会阶段却是其劣势。一对一因人施法的个性(体)疗法,不能完全一个“模子(标准)”复制、裂变,在快速工业化阶段不便于规模化“生产”,“造”不出那么多合格医生,从而适应不了快速增加的人口医疗需求。 同时,要做到辨证施治,其要求也高,“烧脑”,需要临床不断积累,还要有智慧长时间去总结提炼、提升,本身能做到的人就不是特别多。如此,就不能适应快速蓬勃的工业化社会进程,也就是跟工业化快速进程不匹配,更不符合商业化社会的产业化要求,如此在滚滚商业洪流中自然就被“嫌弃”。 而西医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讲究形而下,“精细”化,易“标准”,追求人类改造社会成果的人体疯狂应用。 它如此,可以快速、规模化培养出,能操作各种“科技成果”演变过来的各种检测、医疗仪器等,会看各种“机械“、“仪器”给出的指标的西医生。这能有效对冲上世纪“二战”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国都迅速增加的人口的医疗供需矛盾。 二则,当时的人们都“胆大”,西医生尤其中国的西医敢于尝试一切“新科技产品的人体应用”。甚至有时,只要外国医学专家发表了几篇所谓的论文或者发表了些提议,中国西医就敢(会)“迷之相信”地去操作、探索,而患者也无知无畏、虔诚地接受医者的一切“治病”办法。关键是当时,人体对“三素一汤”异常敏感,暂时都显得“病”没了,病人可以快速去上班工作了。
如此,整个西医产业链快速建立、疯狂扩张,各环节大受“裨益”,更加“干劲”十足——要学术支持,则有大教授们的“论文”;有了诊疗“创意”,就会有物质支持(药物、器械等);能被患者轻易接受治法,就能“变现”而财源滚滚;这样自然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资本进来参与投入.....这怎能不兴盛呢? 注:本文由启疾光首发于中医启疾光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国办发〔2021〕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