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密陀僧拼音Mì Tuó Sēnɡ 别名炉底、陀僧、金陀僧 来源天然的矿产密陀僧(Lithargite)很稀少,呈橘黄色小片或土状粉末,其成分为PbO,系由方铅矿氧化而成。药用品多用铅为原料加工制成的氧化铅。 性状呈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橙红色,镶嵌具金属光泽的小块,对光照之闪闪发光。表面粗糙,有时一面呈橙黄色而略平滑。质硬体重,易砸碎。断面红褐色,亦镶嵌具金属光泽的小块。气无。 炮制将铅熔融,用铁棍在溶铅中旋转几次,部分溶铅粘附在铁棍上,然后取出浸入冷水中,溶铅冷却后变成氧化铅固体(即密陀僧),在放入溶铅中转几次,取出再浸入冷水中,如此反复多次,至密陀僧积聚至约重十几斤时,将其打下即得。 性味咸、辛,平。有毒。 功能主治燥湿,杀虫,敛疮。用于湿疹,疥,癣,腋下狐臭,疮疡溃破久不收口。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粉敷或熬膏贴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密陀僧拼音Mì Tuó Sēnɡ 别名蜜陀僧(《雷公炮炙论》),没多僧(《唐本草》),炉底(《纲目》),银池、淡银(《药物出产辨》),金炉底、银炉底(《现代实用中药》),金陀僧(《中药志》)。 出处《纲目》 来源为粗制氧化铅。 生境分部产广东、湖南、湖北、福建等地。 制法以往取白方铅矿提炼银、铅时沉积于炉底的副产品。目前系将铅熔融后,用长铁棍在熔铅中旋转几次,部分熔铅粘附于铁棍上。然后取出浸入冷水中,熔铅冷却后变成氧化铅固体,即为密陀僧。 性状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橙红色,镶嵌着具有金属光泽的小块,对光照之闪闪发光。表面粗糙,有时一面呈橙黄色而略平滑。质硬体重,易砸碎。断面红褐色。气无。粉末黄色。以色黄有光泽,内外一致,体坚重者为佳。略溶于水,易溶于硝酸。露置空气中则徐徐吸收二氧化碳气,变成碱式碳酸铅(铅粉)。 化学成分主要含氧化铅;尚含砂石、金属铅及二氧化铅等少量夹杂物。 药理作用密陀僧膏2%浓度时在试管中对共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及铁锈色小芽孢菌呈抑制作用;在4%浓度时,对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足跖毛癣菌、趾间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及其蒙古变种等均呈抑制作用。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作为外用药可减轻炎症。 炮制研为细粉。 《医林纂要》:"甘草水煮用。" 性味咸辛,平,有毒。 ①《唐本草》:"味咸辛,平,有小毒。" ②《日华子本草》:"味甘,平,无毒。" 归经入肝、脾经。 ①《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经。" ②《本草求真》:"入脾。" 功能主治消肿杀虫,收敛防腐,坠痰镇惊。治痔疮,肿毒,溃疡,湿疹,狐臭,创伤,久痢,惊痫。 ①《唐本草》:"主久利,五痔,金创。面上瘢酐,面膏药用之。" ②《日华子本草》:"镇心,补五脏,治惊痫、嗽、呕及吐痰等。" ③《本草别说》:"通治口疮最验。" ④《纲目》:"疗反胃,消渴,疟疾,下痢。止血,杀虫,消积。治诸疮,消肿毒,除胡臭。" ⑤《本草正》:"治汗斑,收阴汗、脚气。" ⑥《本经逢原》:"水磨服,解砒霜、硫黄毒。"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撒或调涂。内服:研末,1~3分;或入丸、散。 注意体虚者忌服。 《本草经巯》:"大都可外敷,不可内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