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血清学检查。 恢复期IgG 抗体阳转或较急性期呈4 倍及以上升高,有回顾性诊断意义。 (四)影像学表现。 原发性病毒性肺炎者影像学表现为肺内斑片影、磨玻璃影;进展迅速者可发展为双肺弥漫的浸润影或实变影,个别病例可见胸腔积液表现。 急性坏死性脑病CT 或核磁共振成像(MRI)可见多灶性脑损伤,包括丘脑、脑室周围白质、内囊、壳核、脑干被盖上部(第四脑室、中脑水管腹侧)和小脑髓质等,以双侧丘脑对称性损伤为特征。
六、诊断 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进行诊断。在流感流行季节,即使临床表现不典型,特别是有流感重症高危因素或住院患者,仍需考虑流感可能,应行病原学检测。在流感散发季节,对疑似病毒性肺炎的住院患者,除检测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外,还需行流感病毒检测。 (一)临床诊断病例。 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7 天内在无有效个人防护的情况下与疑似或确诊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或属于流感样病例聚集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和上述流感临床表现,且排除其他引起流感样症状的疾病。 (二)确定诊断病例。 有上述流感临床表现,并具有下列一种或以上病原学检查结果阳性: 1.流感抗原检测阳性; 2.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3.流感病毒培养分离阳性; 4.流感病毒IgG 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呈4 倍及以上升高。
七、临床分型 (一)轻型。 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 (二)中型。 发热>3 天或(和)咳嗽、气促等,但呼吸频率(RR)<30 次/分、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 (三)重型。 1.成人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1)呼吸急促,RR≥30 次/分; (2)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 (3)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300,高海拔(海拔超过1000 米)地区应根据以下公式对PaO2/FiO2 进行校正:PaO2/FiO2×[760/大气压(mmHg)](1mmHg=0.133kPa); (4)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肺部影像学显示24~48 小时内病灶明显进展>50%。 2.儿童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1)超高热或持续高热超过3 天; (2)呼吸急促(<2 月龄,RR≥60 次/分;2~12 月龄,RR≥50 次/分;1~5 岁,RR≥40 次/分;>5 岁,RR≥30 次/分),除外发热和哭闹的影响; (3)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 (4)鼻翼扇动、三凹征、喘鸣或喘息; (5)意识障碍或惊厥; (6)拒食或喂养困难,有脱水征。 (四)危重型。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 2.休克; 3.急性坏死性脑病; 4.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 监护治疗。
八、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 下列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后较易发展为重型/危重型病例,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及时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尽早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 (一)年龄<5 岁的儿童(年龄<2 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二)年龄≥65 岁的老年人; (三)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抑制等; (四)肥胖者; (五)妊娠及围产期妇女。
九、鉴别诊断 (一)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以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发热、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轻。 (二)新冠病毒感染。 新冠病毒感染与流感临床表现类似,需通过病原学检查相鉴别。 (三)其他下呼吸道感染。 合并肺炎时需要与其他病原体(其他呼吸道病毒、肺炎支原体等)导致的肺炎相鉴别,通过病原学检查鉴别诊断。
十、治疗 (一)基本原则。 1.按呼吸道隔离要求进行治疗。 2.住院治疗标准(满足下列标准任意1 条): (1)基础疾病明显加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等。 (2)符合重型或危重型流感诊断标准。 3.非住院患者居家隔离,保持房间通风,佩戴口罩;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 4.流感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应尽早抗病毒治疗,可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 5.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留取标本送检病原学,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6.合理选用退热药物,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制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