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医药治疗。 流感属于中医“外感病”的一种,根据感染的流感病毒亚型、流感流行季节、流行地域可进一步细分为伤寒、春温等疾病。大多数为轻症患者,可根据初期临床表现辨证施治,一旦邪毒入里化热转为重症则以热毒为核心病机,恢复期患者往往气阴不足。按照轻重分型辨证论治,形成如下诊疗方案。该诊疗方案适用于所有人群,包含孕妇、儿童及患有各类基础疾病的患者,不同地区皆适用本诊疗方案,但需秉持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原则灵活应用。
1.轻症辨证治疗方案 (1)风热犯卫 症见: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轻咳少痰,口干。舌质边尖红,苔薄或薄腻,脉浮数。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基本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15g、连翘15g、桑叶10g、菊花10g、桔梗10g、牛蒡子15g、芦根30g、薄荷(后下)6g、荆芥10g、生甘草3g。 煎服法:水煎服,1 日2 次。 加减:苔厚腻加藿香10g、佩兰10g;咳嗽重加杏仁10g、炙枇杷叶10g;腹泻加黄连6g、葛根15g;咽痛重加锦灯笼9g、玄参15g。 (2)风寒束表 症见:发病初期,恶寒,发热或未发热,无汗,身痛头痛,鼻流清涕。舌质淡红,苔薄而润,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基本方药:麻黄汤加味。炙麻黄6g、炒杏仁10g、桂枝10g、葛根15g、羌活10g、苏叶10g、炙甘草6g。 煎服法:水煎服,1 日2 次。 加减:咳嗽咳痰加前胡10g、紫苑10g、浙贝母10g。 (3)表寒里热 症见:恶寒,高热,头痛,身体酸痛,咽痛,鼻塞,流涕,口渴。舌质红,苔薄或黄,脉数。 治法:解表清里。 基本方药:大青龙汤加减。炙麻黄6g、桂枝10g、羌活10g、生石膏(先煎)30g、黄芩15g、知母10g、金银花15g、炙甘草6g。 煎服法:水煎服,1 日2 次。 加减:舌苔腻加藿香10g、苍术10g;咽喉红肿加连翘15g、牛蒡子10g。 (4)热毒袭肺 症见:高热,咳喘,痰粘、痰黄、咯痰不爽,口渴喜饮,咽痛,目赤。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基本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9g、杏仁10g、生石膏(先煎)45g、知母10g、浙贝母10g、桔梗10g、黄芩15g、瓜蒌30g、生甘草10g。 煎服法:水煎服,1 日2 次。 加减:便秘加生大黄(后下)6g、厚朴6g。
2.重症辨证治疗方案 (1)毒热壅盛 症见: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咳嗽,喘促短气,少痰或无痰,便秘腹胀。舌质红绛,苔黄或腻,脉弦滑数。 治法:解毒清热,通腑泻肺。 基本方药:宣白承气汤加减。炙麻黄9g、生石膏(先煎)45g、杏仁10g、瓜蒌30g、知母15g、鱼腥草30g、葶苈子15g、黄芩15g、浙贝母10g、生大黄(后下)6g、赤芍15g、丹皮12g。 煎服法:水煎服,1 日2 次;必要时可日服2 剂,每6 小时口服1 次。也可鼻饲或结肠给药。 加减:高热神昏加安宫牛黄丸1 丸;喘促重伴有汗出乏力者加西洋参15g、五味子12g。 (2)毒热内陷,内闭外脱 症见:神识昏蒙,唇甲紫暗,呼吸浅促,或咯吐血痰,或咯吐粉红色血水,胸腹灼热,四肢厥冷,汗出,尿少。舌红绛或暗淡,脉微细。 治法:益气固脱,泻热开窍。 基本方药:参附汤加减。生晒参30g、黑顺片(先煎)10g、山萸肉30g、生大黄(后下)10g、生地30g、丹皮12g、炒山栀10g。 煎服法:水煎汤,1 日2 次;必要时可日服2 剂,每6 小时口服1 次。也可鼻饲或结肠给药。
3.恢复期辨证治疗方案 气阴两虚,正气未复 症见:神倦乏力,气短,咳嗽,痰少,纳差。舌质淡,少津,苔薄,脉弦细。 治法:益气养阴。 基本方药: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沙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0g、浙贝母10g、杏仁10g、青蒿10g、炙枇杷叶10g、焦三仙各10g。 煎服法:水煎服,1 日2 次。 加减:舌苔厚腻加芦根30g、藿香10g、佩兰10g。 可按照辨证施治原则根据药品说明书选用相应中成药。
十一、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一)落实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做好患者分流。提供手卫生、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指导,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及陪同人员应当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二)医疗机构应当分开安置流感疑似和确诊患者,患者外出检查、转科或转院途中应当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限制疑似或确诊患者探视或陪护,防止住院患者感染。 (三)加强病房通风,并做好诊室、病房、办公室和值班室等区域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 (四)按照要求处理医疗废物,患者转出或离院后进行终末消毒。 (五)医务人员按照标准预防原则,根据暴露风险进行适当的个人防护。在工作期间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并严格执行手卫生。出现发热或流感样症状时,及时进行流感筛查。疑似或确诊流感的医务人员,不建议带病工作。
十二、预防 (一)疫苗接种。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建议所有≥6 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应接种流感疫苗。优先推荐以下重点和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医务人员,包括临床救治、公共卫生和卫生检疫人员等;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罹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病人群;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孕妇;6~59 月龄儿童;6 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监管场所等重点场所人群。 (二)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建议对有重型/危重型流感高危因素的密切接触者(且未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后尚未获得免疫力)进行暴露后药物预防,不迟于暴露后48 小时用药。 (三)一般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主要措施包括: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上臂或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当注意休息及自我隔离,前往公共场所或就医过程中需戴口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