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皮 Kǔliànpí(《名医别录》) 本品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或楝Melia azedarach L.的干燥树皮和根皮。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春、秋二季剥取晒干,或除去粗皮,晒干,切丝。本品气微,味苦。以皮厚、无粗皮者为佳。生用。 【药性】苦,寒;有毒。 【归经】归肝、脾、胃经。 【功效】杀虫,疗癣。 【应用】 1.蛔虫病,蛲虫病,虫积腹痛 本品苦寒有毒,有较强的杀虫作用,可治多种肠道寄生虫病,为广谱驱虫中药。治蛔虫病,可单用水煎、煎膏或制成片剂、糖浆服用;亦可与使君子、槟榔、大黄等同用。治蛲虫病,与百部、乌梅同煎,取浓液于晚间作保留灌肠,连用2~4天。《湖北药物志》以之与石榴皮同煎服,治钩虫病。 2.疥癣瘙痒 本品能清热燥湿,杀虫止痒。《日华子本草》谓其“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单用本品研末,用醋或猪脂调涂患处,可治疥疮、头癣、湿疮、湿疹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研末,用猪脂调敷患处。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或持续久服;孕妇慎用;肝肾功能不正常者禁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主要含川楝素,苦楝酮,苦楝萜酮内酯,苦楝萜醇内酯,苦楝萜酸甲酯,苦楝子三醇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川楝素(C30H38O11)应为0.010%~0.20%。 2.药理作用 本品煎剂或醇提取物均对猪蛔虫有抑制以至麻痹作用。其川楝素能透过虫体表皮,直接作用于蛔虫肌肉,扰乱其能量代谢,异致收缩性疲劳而痉挛。本品对小鼠蛲虫有麻痹作用,并能抗血吸虫。川楝素对肉毒中毒动物有治疗作用,使兔肠肌肌张力及收缩力增加,抑制大鼠呼吸等。 3.不良反应 有毒成分为川楝素和异川楝素。中毒表现:恶心呕吐、剧烈腹痛、腹泻、头晕头痛、视力模糊、全身麻木、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神志恍惚、狂躁或萎靡、震颤或惊厥,最后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中毒原因主要是用量过大,或用法不当,或患者体质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