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

2019-10-31 16:21| 发布者: 中医世家| 查看: 2462| 评论: 0|来自: 中医外科学

摘要: 皮肤病是指发生于人体皮肤、粘膜及皮肤附属器的疾病。性传播疾病是指通过性接触而传染的疾病。皮肤病、性传播疾病,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已发展成为独立的皮肤性病学,其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本章仅介绍 ...

皮肤病是指发生于人体皮肤、粘膜及皮肤附属器的疾病。性传播疾病是指通过性接触而传染的疾病。皮肤病、性传播疾病,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已发展成为独立的皮肤性病学,其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本章仅介绍部分常见病。

[中医古代文献概述]

关于皮肤病的记载,早在公元前14世纪左右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记述。见于甲骨文的皮肤病有“疥”、“疙”等。春秋时代的《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多种皮肤病,如“白处”、“白瘼”、“瘙”、“疼”、“疥”、“面炮赤”等,分别和西医的色素脱失性皮肤病、瘙痒性皮肤病、皮脂溢出性皮肤病相似。该书载有砭法、灸法、熨法、薰法、洗浴法、敷贴法等外治疗法,并有散剂、膏剂、水剂、醋剂、酒剂、水银剂等剂型。《黄帝内经》总结了我国春秋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和治疗经验。其中关于皮肤病的记载有痈、疽、疠风、痤痱、痒疥、皮痹、胼胝等多种病名,并有不少关于皮肤的组织生理、病因病机以及治疗的记述,如《素问·水热穴论》曰:“所谓玄府者,汗空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很多皮肤病的记载,如“狐惑之为病,……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蚀于上部则声暍,甘草泻心汤主之。”“浸淫疮黄连粉主之。”南北朝时代,龚庆宜所撰的《刘泪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的第一本外科学专著,该书有·。疥疽”、“瘙疽”、“疥癣”、“疮”、“疖”、“痿”等皮肤病的描述,并记述了许多种皮肤病的治疗方法,如治小儿头痛的紫草膏方,治皮肤热痱、瘰疬的白蔹膏方等,最早记载了使用水银治疗皮肤病,运用水银膏比国外至少要早6个世纪以上。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各种疾病病因病理的专著,该书以很大的篇幅详尽地记述了多种皮肤病的病因和病理,对疣、癣、疥、瘾、疹等一些常见的皮肤病的症状和辨证也有详细的描述,并指出了漆过敏与个人素质有关;疥疮具有传染性,病因是疮内有虫。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较详细地记述了当时所用的各种治疗药物和方法。除内服药外,外用的有粉剂、酊剂、醋泡剂、洗浴剂、湿敷剂、熏洗剂以及各种油膏等。孙思邈还是一个麻风病学家,曾亲手治疗600多例麻风病。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素以“列证最详,论治最精”著称。该书所记载的皮肤病名,有些是前代医书未曾记载过的,如白屑风、臭田螺、枯筋箭等;该书对每一疾病的病因、症状、治法、预后、调理等各方面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并列出许多治疗方剂和药物配制方法,其中一部分临床上目前仍在使用。明代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论治梅毒的专著。该书对梅毒的病因、传染方式已有所认识,在治疗上采用膏丹丸散等多种剂型,特别是对土茯苓的临床适应症作了较详尽的论述,书中记载用砷剂治疗梅毒比欧洲要早三百多年。明代沈之间的《解围元薮》是我国第一部论述麻风的专著。书中对麻风的病因、病证、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而且认识到麻风是一种危害最烈的传染病,其传染源主要是麻风病人,主张采取隔离措施。以上说明中医学对皮肤病的防治有着丰富的记载和宝贵的经验,若能积极发掘、整理,将会使中医皮肤病学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病因病机]

皮肤病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外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虫、毒;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及脏腑损伤。其病机主要为气血不和,脏腑失调,而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瘀。现分述如下:

一、风许多皮秩病与风邪有着密切关系。凡人体腠理不密,卫气不固,风邪乘虚入侵,阻于皮肤,内不得通,外不得泄,致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常,肌肤失于濡润,则可致皮肤病。

由风邪引起的皮肤病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一)发无定处风善行而数变,故其致病多发无定处,时起时消,变幻无常,如瘾疹、游风。

(二)瘙痒、脱屑风为阳邪,风性燥烈,易耗阴血,故其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鳞屑。

(三)发于上部风为阳邪,其性上行,故伤于风者,每多上先受之,如面游风、白屑风等。

(四)相兼为病风为百病之首,风邪常与他邪相兼为病,如风湿、风热、风寒等。

二、湿湿有内湿、外湿之分,皮肤病以外湿为多,湿邪由外感引起,多系感受自然界的湿气,如久居湿地、涉水淋雨等。内湿多因脾虚失运,水谷津液运化转输功能障碍,以致蓄积停滞肌肤而成。湿邪引起的皮肤病具有以下特点:

(一)水疱、糜烂、渗出湿为阴邪,侵入肌肤,郁结不散,与气血相搏,易致皮肤出现水疱、糜烂、渗出等皮损。

(二)病程缠绵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连,留着难去,故湿邪所致皮肤病病程缠绵难以速愈。

(三)发于下部湿性重浊、趋下,故其发病多在下肢、二阴等处。

三、热外感热邪,或脏腑实热,蕴郁肌肤,不得外泄,薰蒸为患。火热同源,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甚,热甚则化火化毒。热邪所致的皮肤病具有以下特点:

(一)皮肤掀红、灼热热邪蕴遏肌肤,热伤脉络,迫血妄行,故皮肤掀红、灼热,常伴有皮肤发斑。

(二)脓疱、疼痛、瘙痒热盛灼烁肌肤,热盛肉腐,热微则痒,故有脓疱、糜烂、疼痛、瘙痒。

(三)病情重,发展变化多端热为阳邪,性喜炎上,其性暴烈,故热邪致病,病性多重,发展挛化多端,病多发于人体上部。

四、虫由虫引起的皮肤病,一为确属虫体所引起,如疥疱;一为虫的毒素侵人人体引起的毒性反应,或由人体禀赋不耐,而引起的过敏性皮肤病。由虫引起的皮肤病具有以下特点:

(一)剧烈瘙痒由虫蚀肌肤所致者,瘙痒难忍。

(二)具有传染性疥虫引起的皮肤病能通过接触而传染。

(三)伴有蕴湿生热症状由肠道寄生虫引起的皮肤病,可伴有肠胃湿热,如脘腹疼痛、纳呆便溏、便秘等症状。由疥虫引起的皮肤病,可伴有局部肌肤湿热蕴阻现象,出现糜烂、流水等症状。

五、毒由毒引起的皮肤病,分药物毒,食物毒、漆毒、虫毒等。另外某些毒是针对禀性不耐之人而言,是指能诱发皮肤病的物质(过敏原):由毒所致的皮肤病的病机,不外毒邪侵犯或禀赋不耐,而对某些物质过敏。毒邪致病多具有以下特点:

(一)发病前有内服药物或食用某种食物史,或有与某种物质接触史,或有毒虫叮咬史。

(二)接触某种物质或药物引起的皮肤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

(三)临床特点:或局限于一处,或泛发于全身,皮损以红肿、瘙痒、丘疹、风团、糜烂等多种形态损害为特征:来势急而去也快,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六、血瘀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均可致气机不畅,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气滞则血瘀而为病。由血瘀所致的皮肤病具有以下特点:

(一)有出血点或瘀斑为瘀血阻滞,血行不畅,血溢脉外肌肤所致?

(二)结节、疼痛由瘀血积聚成块,气血不通所致。

(三)肌肤甲错,多貭、皮肤硬化、毛发脱落为瘀血阻滞,肌肤失养所致。

七、血虚风燥是慢性皮肤病的重要病机:因长期瘙痒,寝食不安,导致脾胃虚弱,饮食减退,以致气血生化乏源,而血虚化燥,生风:或因湿热郁久,化火耗伤阴血,致血虚风燥而发皮肤病。由血虚风燥所致的皮肤病具有以下特点:

(一)患者多为老年人或有失血史及久病脾虚患者。

(二)瘙痒症状日轻夜重,若血虚肝旺者,其症状随情绪波动而增减。

(三)皮损特点以干燥、肥厚、粗糙、脱屑为主,很少糜烂、渗液:多伴有头晕目弦,面色苍白,苔薄,脉细等症状。

八、肝肾不足脏腑失调是皮肤病的一大病因病机,其中以肝肾不足为多见。肝肾不足主要包括先天之精不足及后天精血不足。如肝血虚,爪失所荣,则甲肥厚干枯;肝虚血燥,筋气不荣,则生疣目;肾精不足,发失所养,则毛发易于枯脱;肾虚则黑色上泛,而面生黧黑:因肾为先天之本,故某些先天性、遗传性皮肤病与肝肾有一定的关系。肝肾不足所致的皮肤病具有以下特点:

(一)同患者的生长、发育、妊娠、月经不调有关。

(二)病程为慢性迁延过程。因精血为有形之物,不易补充,久病伤及肝肾,消耗精血,故病势缠绵,

(三)全身症状以虚损性证侯群为主,皮损症状以皮肤干燥、肥厚、粗糙、脱屑,脱发、色素沉着,指甲变化、水肿性红斑等为特征。

皮肤病往往不是单一原因所引起,常为数个以上的病因共同作用所致。或内伤与外感兼夹在一起,或为实证,或为虚证.或虚实夹杂,所以在审因辨证时,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皮肤的解剖、生理功能]

一、皮肤解剖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其间有皮肤附属器以及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约占总体重的16度。不包括皮下组织,人体皮肤厚度约力0.5—4mm。掌跖及四肢伸侧皮肤较厚,眼睑、乳部和四肢屈侧皮肤较薄:

(一)表皮表皮主要由角朊细胞、黑素细胞和朗格罕氏细胞构成,从下到上包括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表皮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但没有血管。

营养物质及表皮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表皮与真皮交界处的基底膜带,进行物质交换。角朊细胞通过桥粒和半桥粒密切联系。

1.基底层位于表皮的最下层,仅为一层柱状或立方状的基底细胞。细胞排列呈栅栏状,胞质少而胞核浓染。其间嵌插有少量黑素细胞。基底细胞胞浆内有从黑素细胞获得的黑素颗粒,可以阻止紫外线穿透皮肤。基底层亦称生发层,通过核分裂不断产生新的角朊细胞,并向上移行。

2.棘层棘层位于基底层上方,由4一10层细胞组成。下层细胞为多角形。随其上移,渐变扁平,细胞变大,核变小,核质浓缩,细胞间的桥粒很突出,像棘突一样,故称棘层。浅层的棘细胞内可见角质小体,棘层有较强的增殖能力。

3.颗粒层位于棘层之上,由2—4层梭形细胞组成。这些细胞中有大小不等的角质透明颗粒。如颗粒层出现角化过度,可出现增厚;角化不全,则此层消失。

4.透明层仅见于掌跖等角质肥厚的表皮,位于颗粒层上方,是防止水及电解质通过的屏障。

5.角质层由5—10层已经死亡的扁平无核的细胞组成:细胞中充满角蛋白和无定形基贡。是表皮的最外层。

(二)真皮真皮由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细胞和基质构成。内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神经以及皮肤附属器、肌肉等结构: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共同维持皮肤的韧性和弹性。细胞成分主要包括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基质充填于纤维和细胞之间,形成有许多微孔隙的分子筛立体构型,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和细菌的局限、吞噬。

(三)皮下组织真皮下方为皮下组织,与真皮无明显界限: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及充填其间的脂肪细胞组成,又称皮下脂防层,有良好的隔热和缓冲作用。此层内有汗腺、毛囊、血管、淋巴管以及神经等。

1234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上一篇:肾岩下一篇:热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