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苓甘露散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2019-11-4 14:38| 发布者: 决明子| 查看: 537| 评论: 0

摘要: 【组成】茯苓一两(30g) 甘草二两,炙(60g) 白术半两(15g) 泽泻一两(30g) 官桂去皮,二两(15g) 石膏二两(60g) 寒水石二两(60g) 滑石四两(120g) 猪苓半两(15g)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9g),温汤调下,新汲水亦得, ...

【组成】茯苓一两(30g)  甘草二两,炙(60g)  白术半两(15g)  泽泻一两(30g)  官桂去皮,二两(15g)  石膏二两(60g)  寒水石二两(60g)  滑石四两(120g)  猪苓半两(15g)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9g),温汤调下,新汲水亦得,生姜汤尤良。小儿每服一钱(3g),用如上法(现代用法: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清暑解热,化气利湿。

【主治】暑湿证。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及霍乱吐下。

【方解】本方主治既受暑热所伤,又有水湿内停之证。暑热内侵,放发热头痛;热盛伤津,则烦渴引饮:湿盛于里,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暑湿俱盛,内伤脾胃,升降失司,清浊相干,则为“霍乱吐下”。治宜清解暑热与化气利小便并用之法。方中重用滑石清解暑热并利水渗湿为君。暑湿在里者邪留脏腑,非用重剂清热利湿,终归无济,故又配伍大寒质重的石膏、寒水石,以加强清暑解热之功,为臣药。猪苓、茯苓、泽泻以利水祛湿;白术健脾而运化水湿;官桂助下焦气化,使湿从小便而去,以上五味共为佐药。甘草益气调药,既可助苓、术健脾,又可缓“三石”大寒重坠之性,使清利而不伤正,为使药。诸药配合.其奏清暑解热,化气利湿之功,使脾胃升降之机得复.则暑消湿去,诸症自愈。   

本方与六一散同为清暑利湿之剂,均可治疗暑湿为病。但六一散药仅两昧,药力单薄,宜于暑湿轻证;本方是六一散合五苓散(见祛湿剂),再加石膏、寒水石而成,清暑利湿之力较大,宜于暑湿俱盛,证情较重者。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祛暑利湿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如暑热较轻,可减石膏、寒水石的用量,或以西瓜翠衣、芦根、竹叶代之;若水湿中阻,呕恶腹胀者,可加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湿;若水泻暴注,可去猪苓,减三石用量,加人参、藿香、葛根、木香等。

3.现代运用  本方可用于中暑、尿路感染属暑湿者。

4.使用注意  因本方清暑利湿之力较强,故主要适用于暑热盛,湿邪重之暑湿重证。若一般的伤暑轻证,或汗泻过多,气液大伤均不宜使用本方。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6:“治伤寒中暑,冒风饮食,中外一切所伤,传受湿热内甚,头痛口干,吐泻烦渴,不利间小便赤涩,大便急痛,湿热霍乱吐下,腹满痛闷,及小儿吐泻惊风。”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3:“夫暑湿一证,有伤于表者,有伤于里者。在表者邪留经络,当因其轻而扬之;在里者邪留脏腑,非用重剂清热利湿,终归无济;石膏、寒水石大寒质重,直清肺胃之热;滑石寒能清热,滑能利窍,外开肌表,内达州都;猪苓、茯苓、泽泻导湿于下,从小便而出,然湿为阴邪,无阳不能化,虽利湿而湿亦不能尽除,故用肉桂之辛热,以散阴邪;加白术扶土和中,安内攘外。此方用三石以清上焦,五苓以利下焦,甘草以和上下,亦治暑之大法耳。”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