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医急诊学理论学术争鸣昌盛期 金元时期,名医辈出,刘完素等“金元四大家”更是在急诊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金,刘完素以阐发火热病机及善治火热疾病成为后世温病学派的奠基人,他针对当时外感热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热病当以热治,不可作寒治。并大大扩充了病机十九条中有关火热证的证候条目,强调六气中的风、湿、燥、寒皆可化火。对火热证的治疗突出表里辨证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治疗热性外感疾病行之有效的著名方剂。他在受到(伤寒论》急下存阴的启发下,结合其临床实践,提出了胃中必须保持润泽的真知灼见。其突破墨守风气,尊重临床实际而提出的火热病机,也对后世温病学派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金.张从正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人物,著有《懦门事亲》一书,其在急症方面颇具心得。在发病学上张氏十分重视病邪的作用,提出“夫病之- -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人,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对后世认识急症发病理论有其提示意义。张氏在祛邪治疗中的主要方法为发汗、催吐、泻下三法,并认为此三法可结合应用。对体实和体弱病人区别对待,体弱则不可猛攻,只可缓图,而且在用药上应该注意“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其论述对急症的治疗也颇有指导意义。总之,张氏对汗、吐、下三法的灵活运用,丰富了急症治疗经验,对急诊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到了标新立异的作用,颇值得后人研究发展。 金.李杲作为著名的“补土派”代表人物,著《脾胃论》、《兰室秘藏》等书,重点阐述了《素问.太阴阳明论》“ 土者生万物”的理论,创“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对内伤发热有其独特的认识,提出了“阴火”的概念,即火与元气不两立,元气不足则阴火内生。在治疗上尤其是在内伤急症的治疗方面,多以益脾胃、升阳气为主,对此类发热采用“甘温除大热”之法,对发热性疾病提出了另一种辨证和治疗思路。此外李氏还十分重视活血化瘀运用,在其创制的三百余首方剂中,具有活血化瘀作用者达八十余首,分别应用在中风、吐血、急性胃脘痛等疾病中,对后世也产生极大的影响。 元.朱丹溪著《丹溪手镜》、《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等书,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重视痰、气在急危重症发病中的重要地位而闻名于世,后世尊之为“ 滋阴派”的鼻祖。在火热的论治中侧重于火热由体内化生,与刘完素侧重于外来之邪不同,其原因在于人体常“阴不足而阳有余”,因此在治疗方面主张滋阴降火,对后世温病学派滋阴、救津、填精等治则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