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景岳全书·传忠录》说:“寒热者,阴阳之化也。”《类经·疾病类》亦说:“水火失其和,则为寒为热。”由于寒热较突出地反映了疾病发生过程中机体阴阳的盛衰,病邪基本性质的属阴属阳,所以说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在急症的辨证救治中也具有较高的地位。 1.寒证阴盛则寒,阳虚则寒,故寒证有寒实证、虚寒证之分。感受外界寒邪,或过食生冷寒凉所致,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多为实寒证;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而阴寒偏胜者,多为虚寒证,即阳虚证。寒邪袭于肌表,多为表寒证;寒邪客于脏腑,或因阳气亏虚所致者,多为里寒证。 证候要点: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其常见证候有恶寒,畏冷,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2.热证 阳盛则热,阴虚亦热,故热证有实热证、虚热证之别。火热阳邪侵袭,或过食辛辣温热之品,或体内阳热之气过盛所致,病势急而形体壮者,多为实热证;因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而阳偏盛者,多为虚热证,或曰阴虚证。风热之邪袭于肌表,多为表热证;热邪盛于脏腑,或因阴液亏虚所致者,多为里热证。 证候要点:各类热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其常见主要症状有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等。 3. 寒热证鉴别要点 寒证与热证,是机体阴阳盛衰的反映,是疾病性质的主要体现,故应对疾病的全部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尤其是恶寒发热,及对寒热的喜恶,口渴与否,面色的赤白,四末的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这是辨别寒证与热证的重要依据。 《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中谈到:“一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与不消水,饮食喜热与喜冷,烦躁与厥逆,溺之长短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之分。”较中肯地进行了寒热证的鉴别。 寒热真假,也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急危重症证候,当疾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时候,有时会出现一些与其病理本质相反的“假象”症状与体征,如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即所谓的真寒假热、真热假寒。 真热假寒,是指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证候。真热假寒证常有热深厥亦深的特点,又称之为热极肢厥证,古代亦有称阳盛格阴证者。其产生病理,是由于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而不能布达于外。故其外在表现可有四末不温甚至厥冷,恶寒甚或寒战,神识昏沉,面色紫暗,脉沉迟(或细数)等似为寒证的临床表现,但其本质为热,故必有高热,胸腹灼热,口臭气粗,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搏有力等里实热证的表现。 真寒假热,是指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的证候。真寒假热证实际是虚阳浮越证,也有称阴盛格阳证、戴阳证者。其产生的病理是由于久病而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越于上,格越于外。故其外虽可有自觉发热,或欲脱衣被,面色浮红如妆,躁扰不宁,口渴咽痛,脉浮大或数等颇似阳热证的表现,因其本质为阳气虚衰,必有胸腹无灼热,下肢必厥冷,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或下利清谷,舌淡等里虚寒的证候,口虽渴但不欲多饮,咽虽痛但不红肿,虽躁扰不宁必疲乏无力,脉虽浮大或数但按之必无力等。 清代著名的温病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捷要辨法,凡阳证似阴,外寒而内必热,故小便血赤;凡阴证似阳者,格阳之证也,上热下寒,故小便清白长,但以小便赤白为据,以此推之,万不失一。”确为临床经验之谈。 (三)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位深浅的纲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决不可绝对地理解。一般来讲,从病位上看,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从病势上看,病邪由表入里,病势增重,为病进;由里出表,病势减轻为病退。因此,前人有“病邪人里一层,病深一层,出表一层,病轻一层”的说法。 1.表证 表证是病邪经皮毛、口鼻侵人机体,正气抗邪所出现的临床证候的概括,病情轻浅,多属外感疾病的初期。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较全面地概括了表证的含义:“表证者,邪气之自外而人者也,凡风、寒、暑、湿、燥、火,气有不正,皆是也。” 证候要点:一般起病急,病情轻,病程短,以恶寒发热、脉浮、苔薄白为主要临床表现。 2.里证 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景岳全书·传忠录》说:“里证者,病之在内、在脏也。凡病自内生,则或因七情,或因劳倦,或因饮食所伤,或为酒色所困,皆为里证。”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传里,形成里证;二是外邪直接人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直中”为病;三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或脏腑气机失调,气血津精等受病而出现的种种证候。 里证的范围极为广泛,病位虽然同属于里,但仍有浅深之别,一般病变在腑、在上、在气者,较轻浅,在脏、在下、在血者,则较深重。 证候要点:不同的里证,可表现为不同的证候,故一般很难说哪几个症状就是里证的代表症状,但其基本特点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其起病可急可缓,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3.表里证鉴别要点表证和里证的鉴别主要是审察寒热症状,内脏证候是否突出,舌象、脉象等变化。《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说:“一病之表里,全在发热与潮热,恶寒与恶热,头痛与腹痛,鼻塞与口燥,舌苔之有无,脉之浮沉以分之。假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舌上无苔(或作薄白),脉息浮多,此表也;如潮热恶热,腹痛口燥,舌苔黄黑,脉息沉,此里也。” 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的属里证。表证以头身疼痛,鼻塞或喷嚏等为常见症状,内脏证候不明显;里证以内脏证候如咳喘、心悸、腹痛、呕泻之类表现为主症,鼻塞、头身痛等非其常见症状。表证舌质变化不明显,里证舌质多有变化。表证多见浮脉,里证多见沉脉或其他多种脉象。此外,辨表里证尚应参考起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等。.了 (四)阴阳辨证 阴阳辨证是八纲辨证的纲领,由于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故疾病的性质、临床的证候,一般都可归属于阴或阳的范畴,因而阴阳辨证是基本的辨证大法。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张景岳在《类经·阴阳类》说:“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同时他又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大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足见前人对阴阳辨证的重视。 根据阴阳学说中阴与阳的基本属性,临床上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等等,一般都可归属为阳证。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等,可归属为阴证。 由于阴阳是对各种病情从整体上作出最基本的概括,八纲中的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余六纲,所以说阴阳是证候分类的总纲,阴阳是辨证归类的最基本纲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