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中医学辨证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论述,如《灵枢·本神》谈到脏腑疾病的论治时认为:“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后在历代医家的努力下,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中医学用于临床的辨证方法较多,如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等,尽管各种辨证方法独具特色,各有侧重,但无一不与脏腑密切相关,而且脏腑辨证的内容比较系统、完整,生理、病理概念均较确切,纲目清楚,内容具体,有利于对辨证思维的指导,也有利于对其他辨证方法所述证候实质的理解。因此,脏腑辨证是临床辨证的基本方法,是整个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急症学在进行脏腑辨证时,同样要从整体观角度分析脏腑病变所属证候,更重要的是突出以“五脏”为中心,以“虚实”为纲。分析脏腑病变所属证候,仔细审辨其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全面而正确地判断病情,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1.心病辨证 心居胸中,心包络护卫于外,为心主之宫城。手少阴心经循臂内侧后缘,下络小肠,与小肠互为表里。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主血脉,具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息的作用,另则是主神明,为人体精神和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心脏本身及其主血脉功能的失常、心神的异常。所以,临床以心悸、猝心痛、神昏、猝死、心衰、脉结代或促等为心病急诊的常见病证。 心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在急诊方面,多由思虑劳神太过,或先天不足,脏气虚弱,久病伤心,导致心阴血不足、心气阳两虚、心阳暴脱等;实证多由痰火扰心、寒凝气郁、瘀血痹阻心脉等原因,导致心火亢盛、心脉痹阻、痰蒙心神及痰火扰神证。此外,由于脑为神明之腑,故将瘀阻脑络证也一并归于心病证候中讨论。 证候要点 虚证:心悸头晕,心烦不宁,少寐多梦,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或心悸气短,胸闷心痛,动则尤甚,甚者形寒自汗,舌淡脉虚;或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或心胸剧痛,口唇青紫,脉微欲绝等。 实证:心胸憋闷作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或见痛如针刺,舌暗或有青紫斑,脉细涩或结代;或为心胸闷痛,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或遇寒加剧,得温则减,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或疼痛而胀,胁胀,常喜太息,舌淡红,脉弦;或见神识不清,甚则昏不知人,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 2. 肺病辨证 肺居胸中,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在体为皮,其华在毛。其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与大肠互为表里。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以行清浊之气的交换,吸人之清气,积于胸中,参与宗气的生成,贯注心脉以运行全身,故有“肺为气之主”的说法。肺又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宣降以输布气、津,使皮毛得以温养、濡润,水道得以通调,故又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肺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呼吸功能活动减退,水液代谢输布失常,以及卫外机能失职等方面。其症状表现以咳嗽,喘促,咳痰,胸痛,喉疼及声音变异,鼻塞流涕,或水肿等为常见。 肺病的证候有虚、实两类。虚证多因久病咳喘,或被它脏病变所累,导致肺气虚和肺阴虚。实证多因风、寒、燥、热等外邪侵袭和痰饮停聚于肺而成。面证候要点 虚证:咳喘无力,少气短息,咳痰清稀,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或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带血丝,口干咽燥,舌红苔黄或少苔,脉细数等。 实证:咳嗽喘闷,或喉中有水鸡声,倚息不得卧,痰多色黄,或痰白黏稠,或发热恶寒,气急身肿,舌红或正常,舌苔或厚或薄而腻等。 3.脾胃病辨证 脾胃互为表里、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胃主受纳腐熟,为“水谷之海”,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及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位居中焦,是气机之枢纽,脾胃升降失常,既可导致水谷受纳腐熟、输布异常而发生暴吐、暴泻、急性腹痛、急性脾心痛等,也可因为气机的异常而诱发中风、薄厥、猝心痛等急症。 脾胃之为病不外虚实寒热,虚证多为脾阳虚衰、中气不足或下陷;实证多为湿浊内阻、腑实内结等。 证候要点 虚证;面黄少华,中院觉冷,泛吐清水,纳少腹胀,食人尤甚,喜热饮,便溏,或见肌肉瘦削,四肢不温,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濡弱;或纳食减少,懒言气短,四肢乏力,肠鸣腹胀,大便溏薄,甚则少腹下坠,脱肛,舌淡,苔薄白,脉缓或濡细等。 实证:脘闷纳呆,口黏,头身困重,大便不实或泄泻,舌苔白腻,脉濡细;或胁胀脘闷,不思纳食,或有发热,口苦口渴,身体困重,溲赤便溏,甚则面目俱黄,皮肤发痒,苔黄而腻,脉濡数等。 4.肝胆病辨证 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与胆有经脉属络,互为表里。足厥阴肝经绕阴器,循少腹,布胁肋,系目,上额交巅顶。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绕行头身之侧。肝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主疏泄,其性升发,喜条达,恶抑郁,以舒畅全身气机,调节情志,疏泄胆汁,助脾胃运化,推动血液和津液运行。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胆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并与情志活动有关,故有“胆主决断”之说。”:《浙薪·期兵) 肝病可以概括为虚实两类,以实证为多见。实证多由情志所伤,致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气郁化火,气火上逆,火劫肝阴,阴不制阳,肝阳上亢,阳亢失制,肝阳化风,或寒邪、火邪、湿热之邪内犯而致。虚证多因久病失养,或它脏病变所累,或失血,致使肝阴、肝血不足。胆的病变多表现为胆郁痰扰证及肝胆并病的肝胆湿热证。肝胆脏腑经络临床常见的急症有中风、薄厥、神昏、急黄等。,预的划 虚证:头目眩晕欲倒,不欲视人,绵绵不愈,耳鸣耳聋渐起,鸣声如蝉,或肢体肌肉胸动,舌红少苔,少津,脉细。 实证:头晕头痛,且筋脉跳动,或头痛如刀劈,或为胀痛,昏厥痉挛,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胁痛呕吐,耳鸣耳聋暴作,鸣声如潮,狂怒,或黄疸,舌质红或边尖红,舌苔黄,脉弦。 5.肾与膀胱病辨证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其经脉与膀胱相互络属,故互为表里。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充脑,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管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肾内寄元阴元阳,为脏腑阴阳之根本,故又称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属水,元阳属火,故又有肾为“水火之宅”的说法。肾的特性是宜潜藏,即元阴元阳只宜固藏,不宜耗泄妄动。此外,肾又主水,并有纳气功能。膀胱为州都之官,具有贮尿和排尿的功能。 肾病多虚证,其证多因禀赋不足,或幼年精气未充,或老年精气亏损,或房事不节等导致肾的阴、阳、精、气亏损。膀胱病多见湿热证,至于膀胱虚证多责之于肾虚。临床常见病证有心衰、肾衰、肺衰、急淋等。 证候要点 虚证:面色觥白或黧黑,腰膝酸冷,形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神疲乏力,或见便泻稀溏,五更泄泻,或小便频数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或身体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没指,畏寒肢冷,腰膝酸冷,腹部胀满,或见心悸气短,或咳喘痰鸣,小便短少,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 实证:临床多见膀胱湿热证。尿频尿急,小腹胀痛,尿道灼热,或尿血,或有砂石,可伴有发热,腰痛,舌红,舌苔黄腻,脉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