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急诊学辨证体系●六经辨证

2021-2-26 14:25| 发布者: 辛巴哒樂| 查看: 455| 评论: 0

摘要: 六经辨证是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立治疗外感性疾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同时也是首创中医急诊辨证救治体系的典范,他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 ...
   六经辨证是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立治疗外感性疾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同时也是首创中医急诊辨证救治体系的典范,他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两大类,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并作为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伤寒病的发生,是人体感受六淫之邪,始从皮毛、肌腠,渐循经络,由表及里,进而传至脏腑。因此,它的病理变化,当病邪浅在肌表经络,则表现为表证;若寒邪入里化热,则转为里实热证;而在正虚阳衰的情况下,寒邪多易侵犯三阴经,出现一系列阳虚里寒的病理变化。
   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因此,六经辨证的应用,不限于外感热病,也用于内伤杂病,但其重点在于分析外感风寒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又不能完全等于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
   一、太阳病
   太阳主表,为诸经之藩篱。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之气。太阳之腑为膀胱,贮藏水液,经气化由小便排出。风寒侵袭人体,多先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太阳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经病不愈,病邪可循经人腑而出现太阳腑证。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
   (一)太阳经证
   太阳经证是指由于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太阳经证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
   主要临床表现:恶寒,头项强痛,脉浮。太阳病的主症主脉,无论病程长短,但见此症此脉,即可辨为太阳病。太阳经证,由于病人感受邪气之不同及体质的差异,又有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之分。
1.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营不和所表现的证候。
主要症状: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2.太阳伤寒 太阳伤寒是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主要症状: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二)太阳腑证
   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由太阳之表内传至膀胱腑所表现的证候。根据病机之不同,又分为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1.太阳蓄水证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主要症状: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消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2.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主要症状: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多沉涩或沉结。
     二、阳明病
    阳明病是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其性质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
    主要临床表现: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脉大。阳明病的主要病机是“胃家实”。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气亢盛。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阳气旺盛,邪人阳明最易化燥化热,里热炽盛。
    阳明病证又可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1.阳明经证阳明经证是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主要症状: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本证是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其辨证依据。
2.阳明证阳明证是指邪热内盛,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主要症状:日晡潮热,手足溅然汗出,腹胀满疼痛,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神昏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本证是以潮热汗出,腹满疼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脉沉实等为其辨证要点。
    三、少阳病
   少阳病是指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
主要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本证是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等为辨证依据。 
    四、太阴病
    太阴病证是由多种原因所致脾阳虚衰,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太阴病为三阴病之轻浅阶段,其病变特点为里虚寒证。
主要症状: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而弱。本证是以腹满时痛、自利、口不渴等虚寒之象为辨证要点。
    五、少阴病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的后期,全身性阴阳衰惫所表现证候的概括。病位主要在心肾,临床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脉症。少阴病有从阴寒化、从阳热化两类证候。
1.少阴寒化证 阴寒化证是指少阴阳气虚衰,病邪入内,从阴化寒,阴寒独盛所表
现的虚寒证候。
主要症状: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此证是以无热恶寒、下利、肢厥脉微等为辨证依据。
2.少阴热化证 少阴热化证是指少阴阴虚阳亢,邪从阳化热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主要症状: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
    六、厥阴病
    厥阴病证是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是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等证候的概括。临床以上热下寒证为其主要病机。
    主要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七、六经病的传变
    六经病是脏腑、经络病变的概括,而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因此,六经病证可以相互传变,分为传经、直中、合病、并病等。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称为“传经”。其中若按伤寒六经的顺序相传者,称为“循经传”;若是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者,称为“越经传”;若相互表里的两经相传者称为“表里传变”。病变初起不从三阳经传人,病邪径直人于三阴经者,称为“直中”。病变不经传经,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病变者,称之为“合病”。病变凡一经之证未罢,又见它经病证者,称之为“并病”。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