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穴常用治疗方法•七星针疗法

2021-2-28 19:54| 发布者: 中医天地| 查看: 929| 评论: 0|来自: 手穴手纹诊治

摘要: 七星针由于这些针排列成圆形,所以又叫做“梅花针”;由于这种针法只敲打在皮肤表层,又有人叫它做“皮肤针”。内、外、妇儿、五官、神经各种疾患均可应用。如神经性头痛,头晕,头胀,牙痛,失眠,胃痛,胃胀不舒, ...

七星针疗法,是简单易行的外治法之一。它是用七枚六号或七号的的缝衣针,依法扎好在筷子,小木棒的一端,或套管头上,露出针尖,在一定穴位和皮肤上轻轻敲打,就能治疗疾病。由于这些针排列成圆形,所以又叫做“梅花针”;由于这种针法,只敲打在皮肤表层,又有人叫它做“皮肤针”。

一、七星针疗法的特点

七星针疗法治疗的疾病很多。内、外、妇儿、五官、神经各种疾患均可应用。如神经性头痛,头晕,头胀,牙痛,失眠,胃痛,胃胀不舒,高血压,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腰酸,肢体痉挛麻木,妇科慢性病等。

易学易用是七星针术的又一特点。在懂得针灸、经络、腧穴的基础上,在很短时间内即可掌握,并能应用。但要精通尚需下一番苦功。

本法还有工具简单、经济节约、使用安全的特点。可随时随地进行医疗。

二、七星针的制作和种类

七星针的形式有好几种,但经常用的有套管试七星针,长柄式七星针、莲蓬式七星针,刷帚式七星针等四种。制作式样也各有不同。现在市场上有套管式七星针和莲蓬式七星针出售,可以到医疗器械用品商店购买。

(一)制作材料

1.缝衣针,普通6号或7号缝衣针7根。

2.线:棉纱团线一个。

3.套管:套在捆好的七根针外面的一个圆柱形的短管,外形象一个没有铅的短铅笔头。以塑胶为最好,其它如牛角,象牙等材料均可。

4.筷子或小木棒。

(二)装置方法

1.先将选好的七根缝衣针排列成?形,外面用绵线捆扎,捆线时从针尖捆向针尾。线结扎在针尾部,不要捆的特别紧。

2.把七根针在玻璃或平板上将针尖轻轻地整平。使七枚针尖成一平面。

3.待针尖平整后,将线收紧。先将套管上的螺丝帽拧开,将针束放入管中,并使针尖从套管前端露出0.2厘米,再将螺丝帽装上旋紧即可使用。另外,长柄式七星针可用筷子或小木棒,一端插入套管腰部的圆洞中,再将捆好的七枚针自套管后部放入。

 

三、七星针的操作方法

七星针使用的方法比较简单,只要掌握一些基本要领就可使用。正确的方法是手执针柄,借着手腕的弹力,把针尖轻轻地扣刺在皮肤表面。下针时,针身必须正直,平稳,着力点均匀,不应半边重半边轻。叩刺要连续不断有节奏地进行,提针时的动作要快,当针尖触到皮肤后立刻提起。一般要求,每分钟要叩刺100次以上。

七星针的刺法和针灸是不同的。七星针所用的是浅刺方法,着针的皮肤表面比针刺广泛,它是围绕穴位的一个面而不是一个点。针头也不能象针刺那样深入皮肤或肌肉内部,而是象鸡啄米一样,使七根针尖在皮肤表面一击即起。常用的使用方法有轻刺、重刺、正刺、平刺等不同手法。

轻刺法。就是用七星针在皮肤上轻微的扣打。这种手法适宜高血压、神经衰弱、久病体力衰弱的病人。

重刺激。就是在病人皮肤上扣打时,略用些力,比起轻刺来,稍为重一点,但也以病人能够忍受为适宜。这种手法,一般用于手部皮肤较松,皮下脂肪较多的部位。用于急症,实证。轻刺为补,重刺为泻。

正刺法。这种方法最常用,就是在扣打时采用既不轻,又不重的手法,为平补平泻法。

平刺法。这是一种最弱的刺法,它不用扣打,而是用针尖轻轻地在皮肤上一条一条地沿着划去。这样,虽然没有刺痛的感觉,但也能调整经络,驱散病邪。

另外还有一种手法,为轻三下,重四下,称为轻三重四为一种补泻手法。叩打手穴一般先上后下,先掌面后背面。

四、七星针治疗时应注意事项

在进行七星针治疗前,应该让病人稍事休息十分钟左右,才开始施用七星针治疗。环境要注意保温,不要使病人受凉,同时,如果是高血压病人,(在高血压危象时忌针),要在安静舒适的情况下施术。取穴要准确,不然影响疗效。七星针的针头及病人须扣打部分的皮肤,都要进行消毒,以防感染。扣打时,要仔细认真,并随时询问病人的感觉。观察表面皮肤红晕以不出血为度。叩打小儿手部穴位,大人要把小孩的手控制好,以免小儿哭闹而影响治疗。七星针法为浅刺法,一般不会晕针,要让病人消除紧张心理。此外,对一些急性传染病,皮肤烫伤、溃疡病等不宜使用七星针疗法。(《手穴手纹诊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