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头面痛 头面痛是由于外感或内伤而引起的以单侧颜面部发作性猝痛为特征的内科急症,其特点是单侧颜面反复发作的疼痛,疼痛呈现刺痛、胀痛,多在白天发作,发作前常有诱因,以进食、讲话、洗脸等动作为诱因者多见。 本病是内科的急症,因其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且病情缠绵,给病人造成了一定的痛苦。西医学的“三叉神经痛”可参考本病救治。 【病因病机】 本病之因有外感内伤之别。外感风淫之邪,或七情所伤,邪闭络脉,不通则痛。 1.外邪袭络 感受外邪,瘀阻经络,气血阻滞,或因外邪郁久化热,上扰头面,络脉不通而发本病。。 2.郁热灼络 素体虚,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而致发病。《明医指掌·头风症》:“头风者......盖头为诸阳之会,其人素有痰火,风寒客之,则热郁而闷痛。” 总之,本病病机为邪闭络脉,不通则痛。病性以实为主,或外感,或内伤,或郁热内蕴,复感外邪;病位在络脉,与心、肝相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疾病诊断要点 1.多急性起病,常在地仓、迎香、四白、攒竹等穴位处有压痛点,触之可引起疼痛发作。 2.反复发作,多有诱因,每因进食、讲话、洗脸等诱发。 3.40岁以上女性多见。 4.单侧颜面猝然发生的灼痛、刺痛,呈阵发性,每次持续时间为数秒或1~2 分钟。 二、证候诊断要点 本病多因感受外邪,颜面络脉气血阻滞不通,或因郁热上扰头面而致。以面痛,恶寒畏风,舌淡苔薄,脉浮为主要症状的为外邪袭络。以面痛,心烦易怒,面红目赤,脘腹胀满,胸胁苦满或兼胁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为主要症状的为郁热灼络。 三、鉴别诊断要点 1.牙痛 牙痛者虽也有急骤起病,但多疼痛持久,可伴有颜面肿胀,有牙齿叩痛或有牙龈红肿,或有龋洞,触之痛甚,无本病猝发猝止、反复发作的特点。 2.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本证可骤然发病,但多呈持久性疼痛,发作时多伴有恶心呕吐,眩晕等,常在睡眠后缓解,无猝发猝止的特点。 四、相关检查 本病无特殊实验检查手段。颅脑检查、血白细胞分类及头部 CT 扫描等检查多用于鉴别诊断。 【急救处理】 一、常规处理 1.本病虽为内科急症,但一般不危及病人生命,故一般无需住院治疗。 2.发作时病人心情烦躁,焦虑,可给以镇静剂。 3.保持环境安静。 4.当给以止痛药物。 二、辨证救治 1.外邪袭络 面痛时作,恶风畏寒,遇寒痛剧,口不渴,或面痛如灼,发热,或恶风,面红口渴,便秘,舌质淡,苔薄白或黄,脉浮紧或浮数。 【证机概要】风寒或风热之邪痹阻经络,不通则痛。 【治法】疏风解表,舒络止痛。 【处理】 (1)方药:以川芎茶调散为代表方,药用川芎、荆芥、薄荷、羌活、细辛、白芷、防风、甘草。 加减法:风热重者加生石膏、黄芩、连翘、菊花。 (2)中成药:元胡痛片或通圣丸口服。 (3)其他疗法 头针:选取对侧面感区。 耳针:神门、皮质下、肾上腺、交感、上颌、下颌。 体针:太阳、攒竹、四白、合谷、外关、内关、太冲穴等。 2.郁热灼络 颜面烧痛,心烦易怒,面红目赤,脘腹胀满,口干口臭,胸胁苦满或胁痛,夜寐不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或薄黄,脉弦滑数。 【证机概要】阳明及少阳郁热,上冲头面。 【治法】清热解郁止痛。 【处理】 (1)方药;以大柴胡汤为代表方,药用柴胡、黄芩、大黄、芒硝等。 加减法:偏于阳明者加生石膏、升麻、黄连;偏于少阳者,加龙胆草、山栀、黄芩、石决明、天麻、钩藤、夏枯草。 (2)中成药:牛黄上清丸、牛黄清胃丸、疏肝丸等口服。 (3)针灸:针刺太阳、攒、白、合谷、内关、外关、太冲等穴位。 【综合诊疗】 头面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三叉神经痛,本病虽然很少危及病人的生命,但因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给患者正常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亦应引起重视。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苯妥英钠 0.2g,每日2~3次,口服。卡马西平0.1~0.3g,每日2~3次,口服。山莨菪碱 10mg,肌肉注射,每日2~3 次,疼痛停止后改为每日1 次。局部封闭:一般用 1%普鲁卡因4 ~6ml 注射于三叉神经的各个分支处。 【预防与调护】 疼痛时应适当休息。调节情志,保持乐观情绪。给以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