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什么要被称作“中医”

2019-11-5 21:12| 发布者: 中国文化| 查看: 503| 评论: 0|原作者: 国正行

摘要: “中医” 名称之内涵,“中医”主要是为了区别于从西方传入的“西医,还有是指传统中国医学或中国大夫。其外有更为深刻的文化和哲学内涵——“中”即“中和”或者“中正平和”之意,不偏不倚谓之“中”,“中医” . ...

 “中医” 名称之内涵

 

中国绵延几千年所用医学,为什么叫“中医”呢?而且大家(包括东西方)都觉得起名表达很准确?

除了现代(没研究过国学和中医发展史的)普通人一般认为的,“中医”的“中”字是主要是为了区别于从西方传入的西方医学即“西医”的“西”字,还有是指传统中国医学或中国大夫。其外,尚有更为深刻的文化和哲学内涵——“中”即“中和”或者“中正平和”之意,不偏不倚谓之“中”,“中医”的本意就是守中的医学。为何如此说呢?


其实,“中医”二字最早见于距今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一般的理解“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是患了病不治也比找庸医治疗好,实际上“这句话确切的涵义应当是有病被庸医用药失其宜而误治到了不治的地步,也就是说治成了坏病了,病情已经很危重或缠绵难愈,难以治好了,必须以经方通闭解结,反之于平,使机体达到中医的动态平衡的状态。这里的‘中医’实际上是一种状态,是经方治病所应当达到的一种中和平衡状态。《广韵》曰:平,和也。平在治病理念里就是中医的平衡状态”(毛进军《浅谈“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试想,那时西医还不成系统,更没传入中国,西汉人连西医为何物都不知道,怎可能为区别“西医”,而提出了“中医”呢?

这源于《易经》的阴阳论,是中国最早认识万物的思想基础、方法论,将世界一切事物及其变化均纳入阴阳范畴来描述,对后世的哲学、社会、堪舆、天文、地理、医学……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响。因此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故其治疗重在“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以平为期,阴平阳秘叫“和”,这就是“中医”的一种最高境界。

中医治病的精髓就是调和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病就要热性药、热病就要寒性药,“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对着来,大的就不能对着来而应该因势利导,这就叫“致中和”,回到“中”就好了。

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会百病全无。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医之“中”的真正含意。


有人说,你那都是引用的“传统医学”古典文献来说的,不太可信,不太可理解。那我们从现代医学即“西医”来说。

西医如今也是越来越重视“人—社会—心理—疾病”模式, 认为人体要维持健康,身体内外环境必须维持在一个稳态。其实中医几千年前就在提了,而且范围比这个模式更广——认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必然受其他事情的影响,一个人遇到太多的干扰或者生活压力过重这时候疾病往往就来了。

现代医学来源于解刨和实验室,也就是在固定的实验室和实验条件 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但是遗憾的是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的病都有自己的不同,人和人的体质也有差异,饮食、习惯、心态也不一样等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有了对于解刨的记载。古人在思索纷繁复杂的世界时发现事情可以无限细分,于是没有走走解剖实验这条路,而选择了高度的归类法,在归类的基础上以常衡变,于是在这种思考模式下出现了阴阳,成为我们中医的基础理论。所以明代大医家张景岳说要归于一、法于一,这个“一”就是阴阳。这个“阴阳”你可以看作一体两面。


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也会偏阴偏阳。人体的阴阳出现偏颇就表现为疾病。那古人就通过自然界的石、兽、花、草等这些自然界的阴阳相偏来调整人体的阴阳相偏以达到健康这个“中”,即阴平阳秘,这也就是西医现着重强调的人体动态平衡的“稳态”。

因此,“中医”实际是讲究人体阴阳平衡、达到人体“中庸”状态的健康学。

“中医” 古代基本称之岐黄、杏林、道医、活人术等,那这个(名字)称呼是怎么光大的呢?广泛被叫开其实是到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示区别,就把中国传统一直沿用的医学给起名“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启疾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