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急症●妇人腹痛

2021-3-15 16:19| 发布者: 辛巴哒樂| 查看: 904| 评论: 0

摘要: 第五节 妇人腹痛 妇人不在行经、妊娠及产后期间发生小腹疼痛,甚则痛连腰骶者,称妇女腹痛,亦称“妇人腹中痛”。 西医学中的急性盆腔炎等引起的腹痛,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救治。 【病因病机】 1.湿热瘀结 经期产后余 ...
第五节 妇人腹痛

   妇人不在行经、妊娠及产后期间发生小腹疼痛,甚则痛连腰骶者,称妇女腹痛,亦称“妇人腹中痛”。
   西医学中的急性盆腔炎等引起的腹痛,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救治。
   【病因病机】
   1.湿热瘀结 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摄生不慎,湿热邪毒乘虚侵袭,与血搏结,客于胞宫,瘀阻冲任,留滞胞脉,正邪交争。
   2.邪毒内陷 经行产后体弱胞虚,感染湿热毒邪,客于胞中,损伤冲任,以致正不胜邪,邪毒内陷,阴竭而阳微。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疾病诊断要点
   1.生育年龄妇女,多有经期不洁性交史,或产褥感染、流产、宫腔手术史,或放置宫内节育器。
   2.下腹疼痛,发热或高热,带下量多,黄色脓样,臭秽,或伴尿频急痛,里急后重等症。
   二、证候诊断要点
   (一)实证
   1.感染邪毒型 高热恶寒,或发热数日不退,下腹疼痛较剧,带下量多,色黄臭秽。阴中灼痛,口咽干燥,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2.湿热瘀结型 小腹疼痛拒按,灼热,或有积块,伴腰骶胀痛,低热起伏,带下量多,黄稠臭秽,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二)虚实夹杂证
   面色灰暗,四肢厥冷,烦躁汗出,腹痛拒按,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或见神志昏糊,活红或淡,苔少,脉细微弱。新风政高酱、风器、花部微
   三、鉴别诊断要点
   1.宫外孕 宫外孕多有停经史,突然少腹撕裂样剧痛,自一侧向全腹扩散,多有休克。
后穹隆穿刺可抽出不凝血液。妊娠试验阳性。B超提示一侧附件低回声区,其内有妊娠囊。
   2.肠痈 痈是持续性腹痛,从上腹部开始,经脐周转至右下腹。体温升高,盆腔检查无肿块触及,直肠指检右侧高位压痛。白细胞计数增高。B 超提示子宫附件区无异常图像。 正菜
   四、相关检查
   1.妇科检查 阴道黏膜及宫颈充血,脓样分泌物多,宫颈举触痛,子宫略大,有压痛,双侧附件增厚,有压痛,或可触及包块。伴腹膜炎时,可有下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2.实验室检查 生殖器官炎症病变,血常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及核左移现象,感染严重时白细胞中有中毒颗粒。
   3.其他检查 B超显示盆腔内有大量炎性渗出或有炎症包块形成。脓毒血症时血培养可发现致病菌。子宫腔棉拭子标本细菌培养可找到致病菌。后穹隆穿刺可抽出脓液。
   【急救处理】
   一、常规处理
   1.卧床休息,取半卧位,以利于子宫腔分泌物引流而使炎症局限。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妇科检查,以免感染炎症扩散。
   2.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同时增加营养,补充热量及水分,输液,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3.在急性盆腔炎引起感染性休克的危急阶段,必须立即进行抢救。
   二、辨证救治
   (一)实证
   1.感染邪毒型
   高热恶寒,或发热数日不退,下腹疼痛较剧,带下量多,色黄臭秽,阴中灼痛,口咽干燥,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证机概要】邪毒人侵下焦,正邪交争。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化瘀。
   【处理】
   (1)方药:银翘红酱解毒汤为代表方,药用金银花、连翘、红藤、败酱草、丹皮、生山栀、赤芍、桃仁、苡仁、延胡索、川楝子等。
   加减法:高热恶寒者,加荆芥、防风、薄荷疏风清热;大便溏薄热臭,加葛根、黄芩、黄连清热解毒;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泻热通便;带下臭秽者,加鱼腥草、黄柏清热利湿;热毒炽盛加紫花地丁、蒲公英、黄连、鸭跖草、白花蛇舌草。
   (2)中成药:妇科千金片:清热解毒,强腰通络,补血益气,用于感染邪毒腹痛。口服,每次6片,每日3 次。金刚藤胶囊: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感染邪毒妇人腹痛。口服,每次4 粒,每日3次,2周为一疗程。妇乐冲剂:清热凉血,消肿止痛,用于感染邪毒妇人腹痛。口服,每次10g,每日3次,2周为一疗程。双黄连粉针剂:3g加 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滴,每日次,5~7天为一疗程。穿心莲注射液:2ml,肌注,每日2 次。复方紫花地丁注射液;2ml,肌肉注射,每日1~2次。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人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2 次。
   (3)其他疗法
   针灸:取血海、三阴交、曲池、阴陵泉、足三里,均行泻法。
   外敷:金黄膏外敷下腹部,每日1次。或用新鲜蒲公英300g,捣烂如泥,加白酒调匀,外敷下腹部。或用四黄散(大黄、黄芩、黄柏、黄连)40~60g,蜂蜜水调成糊状,趁热敷于下腹部,每日1次,7天为一疗程。
   保留灌肠;红藤、败酱草、黄柏、蒲公英、金银花、白花蛇舌草,浓煎,保留灌肠,每日1 次,经期停用。
   2.湿热瘀结型
   小腹疼痛拒按,灼热,或有积块,伴腰骶胀痛,低热起伏,带下量多,黄稠臭秽,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之邪与血搏结,瘀阻冲任。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处理】
   (1)方药:清热调血汤为代表方,药用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连、香附、桃仁、红花、莪术、延胡索、丹皮、败酱草、薏苡仁、土茯苓等。
   加减法:肝胆湿热下注,加龙胆草、栀子、黄芩;下腹痛甚者,加制乳香、制没药、川楝子、木香、红藤行气止痛;腹胀,加柴胡、枳实疏肝行气;盆腔有包块者,加生蒲黄、五灵脂、皂角刺;带下黄稠量多,加黄柏、椿根皮清热利湿。
   若热结瘀甚者,症见高热不退,神昏谵语,腹痛拒按,宜泻热化瘀散结,可用桃核承气汤加金银花、白花蛇舌草等。
   (2)中成药:妇炎康复片:清热利湿,化瘀止痛,用于湿热瘀结妇人腹痛。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2周为一疗程。金鸡冲剂:每次1包,每日2次,冲服。鱼腥草注射液:2~4ml,肌肉注射,每日3~4次。
   (3)其他疗法
   针灸:次髎、中极、合谷、曲池、行间、曲泉等交替使用,用泻法,每日1次。
   外敷:消化膏(血竭、乳香、没药、桃仁、冰片等)温化后敷贴。下腹痛为主者,贴归来、水道穴,两侧交替使用;腰骶坠痛为主者,贴命门、肾俞、气海俞、阳关穴;炎性包块者,用大膏药贴敷于局部皮肤上。
   保留灌肠:复方红藤汤(红藤、败酱草、蒲公英、丹参、金银花、连翘、鸭跖草、紫花地丁)浓煎,保留灌肠,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连用23 个疗程。经期停用。
   肛门塞药:野菊花栓1粒,每晚睡前塞入肛门内约7~8cm处,10 日为一疗程,可连用3~4 个疗程。盆炎清栓:清热消炎,主治盆腔炎。患者取侧卧位,将药栓塞人肛门,宜于睡前或大便后使用为佳。每次1粒,每日1次。一疗程12~15 粒。
   (二)虚实夹杂证
   面色晦暗,四肢厥冷,烦躁汗出,腹痛拒按,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或见神志昏糊,舌红或淡,苔少,脉细微弱。
   【证机概要】邪毒内陷,正不胜邪,阴竭阳微。
   【治法】回阳救逆,扶正托毒。
   【处理】
   (1)方药: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参附汤为代表方,药用薏苡仁、附子、败酱草、人参、附子等。
   加减法:大便溏泄者,加炮姜、炒白术温阳健脾;舌苔黄腻,脉数者,加服安宫牛黄丸以清热解毒,安神。
   (2)参液50100ml加入 5% 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 500ml静脉滴注,用于正不胜邪,阳气衰竭者。醒脑静注射液2~4支加人 25%葡萄糖注射液 40ml静脉推注,或1支,肌注,每日2~3次,用于神志昏蒙者。
   (3)其他疗法
   针灸:针刺水道、归来、气海,用中强刺激。
   外敷;用肉桂、木香、干姜、赤白芍、苏叶、艾叶各15g,共研为末,倒在五层纱布垫上,置于腹痛处,将姜酊倒人药中,以不外流为度,外盖塑料薄膜,用热水袋外敷。
   离子导人:白花蛇舌草、丹参、败酱草、蒲公英、乳香、没药、桂枝、川椒等煎液,离子导人。
   【综合诊疗】
   急性盆腔炎因病情严重,如不及时有效地治疗可发展为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后果十分严重。因此,急性期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采用有效足量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一般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无此条件者或药敏结果尚无结果时,可用青霉素静脉滴注,或选用广谱抗生素。厌氧菌感染时可用灭滴灵静滴。用药剂量要足,治疗彻底,症状消失后仍应继续用药2周以上,避免病情迁延转为慢性。严重感染患者,应在应用广谱抗生素的同时,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通过腹腔镜可在急性盆腔炎早期阶段了解病变范围和程度,检出病原体,选择抗菌药物,并且可在镜下进行必需的手术治疗。
形成盆腔脓肿后可在超声引导下经阴道后穹隆穿刺抽脓,注人抗生素溶液,并放置引流条以利引流。若盆腔脓肿穿孔者,应立即剖腹探查,清除脓液,尽可能切除脓肿,同时注意纠正休克及电解质紊乱。
   本病可转为慢性盆腔炎,此阶段用中药治疗有优势,可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重视综合疗法,在口服中药的同时,配合中药保留灌肠、外敷、超短波、药物离子导人、针灸、按摩、蜡疗等,根据病情,选择最佳方案,以取得最好的临床疗效。
   【预防与调护】
   1.注意摄生养护,经期、产后禁止房事,防止外邪乘虚内侵。
   2.积极治疗产前慢性疾病或全身感染性疾病,分娩或宫腔操作须严格无菌,并进行预防性治疗。
   3.产后恶露未净时,宜半卧位,利于恶露排出。保持外阴清洁,防止感染。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