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外科急症 第一节 肠痈 肠痈是中医外科的常见急症,属内痈范畴,病位在阑门,是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以邪蚀肠腑,肉腐成脓为病机的肠腑疾患。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又称缩脚肠痈、小肠痈、盘肠痈、大肠痈等。本病好发于青壮年,每逢季节交替,寒温突然变化时高发。 西医的急性阑尾炎可参照本病辨证救治。 【病因病机】 寒温不适,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是其因;六腑气机不利,传导失常,是其机;继而气滞血瘀,湿浊内蕴,瘀而化热,肉腐成脓,肠痈乃成是其果。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肠为六腑之一,如因饮食不节(洁)、寒温不适、情志不畅、饱食暴走而致邪客肠间,气机瘀滞,传导失司,糟粕内停,瘀而化热,灼伤肠络,肉腐成脓,聚而成痈,发为本病。早期邪实正盛,如迁延失治,或后期正虚邪陷,则可产生毒邪炽盛之变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疾病诊断要点 1.初起胃脘不适或绕脐而痛,痛无定处,伴恶心、呕吐或腹泻,继而出现右下腹疼痛(故称转移性疼痛),痛无休止,时有加重,足不能伸,形寒发热,便秘或便闭。早期舌被薄苔,迁延热盛则苔转黄腻。晚期可自右下腹或右腰部破溃成痈。 2.右下腹痛拒按,腹紧而韧,早期脉数微紧,继而脉见洪数,右侧足三里与上巨虚穴之间压痛。 二、证候诊断要点 1.气机瘀滞期 突发腹痛,痛无定处,或绕脐而痛,恶心纳呆,嗳气反胃,腹泻或便秘,舌苔薄白,脉弦微紧,右下腹压痛,拒按,右侧足三里穴与上巨虚穴间压痛。 2.瘀久蕴热期 面红气粗,憎寒壮热,右下腹痛,固定不移,痛无休止,时有加重,腹痛拒按,皮紧而韧,足不得伸,大便秘结,舌苔浊腻,脉洪数,右侧足三里穴与上巨虚穴之间压痛。 3.热毒炽盛期 面红而赤,但热无寒,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全腹疼痛,皮紧如木,大汗如洗,音,洪大,部破皮而出。 三、鉴别诊断要点 1.伏梁(克罗恩病) 该病为秽浊之邪阻于结肠,伏于肠道,阻滞气血运行,秽浊与气血搏结日久而成,是以反复发作腹痛和腹部包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积聚性疾病。 2.急性心腹痛(上消化道急性穿孔) 平素脾胃虚寒,吞酸嗳气,发作有时,复加饮食不节,肝气犯胃,气血瘀闭而致急性心腹痛。症见突发上腹痛,迅速蔓延全腹,面色苍白,肢冷汗出,病情危重,病势凶险。 3.石淋 该病为湿热之邪蕴结于下焦,煎熬尿浊杂质,结为砂石,停阻于肾系所致,常见腹痛、腰痛、尿频、尿急、尿中带血及放射性疼痛。腰部叩击痛是其鉴别要点。 4.异位妊娠破裂 有明确的闭经史,突发腹痛,无转移性疼痛,常有不规则阴道出血,发病时伴有面色苍白,晕厥等危重证候,尿妊娠试验阳性。 5.肠覃(卵巢囊肿蒂扭转) 因气血凝滞胞络所致,该病常有宫旁或少腹肿块,平素无疼痛,因劳累及剧烈运动后发作右下或左下腹痛。 四、相关检查 1.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轻中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2. 尿常规:正常或有少量白细胞及红细胞。 招天业哥土:特 (E) 3. 部分病人因阑门位置不同可出现转移性左下腹痛、转移性右上腹痛,但仍有转移性腹痛和阑尾穴的压痛。B 超检查,有助于该病诊断。 【急救处理】 一、常规处理 1.节制饮食,严重者应禁食。,黄去的新出限站 大川特2 2.卧床休息,减少运动,充分休息。 3.病情较重不能进食者,适当静脉补液。 二、辨证救治 1.气机瘀滞期 面白无华,形寒微热,突发腹痛,痛无定处,或绕脐而痛,恶心反胃,腹泻或便秘,舌苔薄白,脉弦微紧,右下腹痛拒按,右侧足三里穴与上巨虚穴间压痛。 【证机概要】邪阻肠腑,气机瘀滞。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化滞。 【处理】 (1)方药:以大黄牡丹皮汤为方,药用生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等。加减法:气滞重者加枳实、厚朴;食滞重者加槟榔、莱菔子;热重加银花、败酱草;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湿重加生薏仁。 (2)液射液2040m 溶于 5%葡萄糖注射液 500 ~1000ml内静脉滴注。 (3)针灸:足三里、上巨虚、阑尾穴、曲池、天枢、内关。若脘腹胀满者,加中脘、气海以理气消胀。直刺,提插捻转,用泻法,或用电针治疗,强刺激,留针20~30 分钟。 2.瘀久蕴热期 面红气粗,憎寒壮热,右下腹痛,固定不移,痛无休止,时有加重,腹痛拒按,皮紧而韧,足不得伸,大便秘结或便闭,舌苔浊腻,脉洪数,右侧足三里穴与上巨虚穴之间压痛。 【证机概要】热灼肠络,肉腐成脓。 【治法】清热解毒,通里攻下。 【处理】 (1)方药:大柴胡汤合大黄牡丹皮汤为代表方,药用柴胡、黄芩、枳实、厚朴、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可加银花、蒲公英、败酱草、赤芍、皂刺等以增清热解毒、凉血散结之力。 (2)中成药:双黄连注射液或清开灵注射液40~60ml溶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500ml 中静脉滴注。 (3)针灸:上巨虚、天枢、阑尾穴、丰隆、内庭、曲池、合谷。热甚者,加大椎以泻热;便秘者加腹结、支沟以调理大肠气机。直刺,提插或捻转,用泻法。也可用电针治疗,强刺激。 (4)其他疗法:如意金黄散,右下腹外敷,面积要稍大,每日1次。或用上述中药渣用纱布袋装后外敷。 3.热毒炽盛期 面红而赤,但热无寒,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全腹疼痛,皮紧如木,大汗如洗,舌苔黄腻,脉洪大。甚则出现痈毒内陷走黄,形成变证,或肠痈自右下腹或右腰部破皮而出。 【证机概要】执扰营血。内陷生变。 【治法】通里攻下,清热凉血。 【处理】 (1)方药:增液承气汤合阑尾清解汤为代表方,药用生大黄、元参、枳实、厚朴、银花、蒲公英、冬瓜仁、延胡索、川楝子、丹皮、木香、甘草。 加减法:大热大渴者加生石膏、天花粉;右下腹包块者加皂角刺、穿山甲。 (2)灵注射液60m 或银黄注射液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 中静脉滴注。 (3)针灸:同瘀久蕴热期,加血海。若小便不利者,加中极、膀胱俞;大汗淋漓,烦躁不安者,加内关、关元。直刺,提插或捻转,用泻法。或用电针治疗,强刺激。 (4)其他疗法:如意金黄散或黄外痛处,每日1次;也可用中药渣装袋外敷,每日1次。 【综合诊疗】 肠痈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阑尾炎合并门静脉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如治疗及时、得当,预后良好。如延误治疗,形成弥漫性腹膜炎,合并门静脉炎,也可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 本病初起,单纯性阑尾炎或伴有局限性腹膜炎,无高热,腹痛范围局限时,中药、针灸,内服、外治均可收到较好疗效。但如有腹膜炎范围扩大,体温升高,应及时手术治疗,以免出现变证。如患者就诊较晚,腹痛超过3 天,已出现阑尾周围脓肿或脓肿破溃,如无败血症症状(内陷走黄)时仍可用中医药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可取得满意疗效。 【预防与调护】 1.肠痈发病与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有密切关系,在预防上应饮食有节,寒温适度,特别是在季节变化之际更要注意预防。 2.肠痈发病后,轻者要清淡饮食,禁忌生冷油腻,充分休息;对病情严重者要禁止肠道营养,由静脉补充液体,卧床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