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发展脉络简介

2019-11-7 11:49| 发布者: 中国文化| 查看: 497| 评论: 0

摘要: 中国医学的发展历经巫医、道医、儒医、术医四阶段形态。其起于巫祝之禁咒祈禳,故为“巫医。后再战国秦汉分化成为巫与医,但并不斩截,则成“道医”,尤其是两汉南北朝盛行。宋后,由于儒学、理学的大发展,医与儒学 ...

  

中国医学的发展,起于巫祝之禁咒祈禳,认为疾病是因鬼神作祟之故。其后则用汤醴草药,并逐渐采用针法与灸法。在战国以迄秦汉之际,经脉理论渐次形成。鬼神祟人之观念,渐为「邪气致疾论」所替代,因而发展出以「补泻」为基本原则的调经理气治病法,并由针灸运用到汤液方面,导致医术发生典范转移的现象。古之巫医,分化成为巫与医。

 

不过巫与医的分化并不斩截,仍多相混,所以此时的医术也可称为「道医」。秦汉南北朝医学主要是根据道教思想,广泛吸收禁咒、存思、服气、按摩诸术法在发展着。

 

宋朝以后,医者之传承渐渐依附于儒学体系,出现「儒医」的观念,不但以《易经》等儒家经典来解释医籍,排斥禁咒、服食、辟谷、调气诸法,且不承认神仙家及房中术可列入医学传统中,形成另一次典范转移的变革。原先的「道林养性」之说,渐成「儒门事亲」之业。

 

清朝后期及之后,尤其是1840年的西方列强轰开中国“大门”后,中国的“洋人”越来越多,医学随着西学东渐,西方的现代医学即“西医”逐渐进入,对中国的传统医学造成了巨大冲击。西医的充分利用当时社会的新科技、新发明、新设备,以对抗、消灭疾病的思维切入,从微观、局部、解剖(生理)入手,短、平、快的流水化作业适应了生产力大跃进、生活节凑大加快的社会发展需要,这些“技”的快速、巨大进步严重影响到了“中医”( 祖国医学此时随着“洋人”的进入被广泛叫开成“中医”了)。

中医也就逐步降低了(或者放下了高标准的)从“和‘道’”的层面把握,从宏观、系统、生命入手的要求。因为这需要医者较高的学习、总结、领悟能力,需要较长时间的临床积累,对医者自身的素养要求很高,跟西医追求“技”比较起来难度要更大。于是,也便开始接受西方的线性、逻辑思维,转而追求药、术的精进、提高。其中,以唐宗海领衔,另有张锡纯、朱沛文、恽铁樵三人为代表,提出中西医汇通,是为汇通派创派祖师,也是现代中西医结合的先驱。

因此,发展到现在,中医主流(官办中医院为代表)变成了“术医”或“中西医”(注:此说法是本网作者首次提出)。


注:本文前三段主要来自《儒医》龚鹏程,1956年生于台北,当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现为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