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倒钩刺拼音Dǎo Gōu Cì 别名小乌泡、小倒钩刺、刺黄连、刺茶、散血草 出处《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三叶悬钩子的全株。夏、秋采收。晒干。 原形态直立小灌木,高1~2米。茎枝无毛,具倒钩锐皮刺。3出复叶互生,小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4~6厘米,宽8~15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边缘具齿,两面光滑,粉绿色;叶柄长3~4厘米,有细小皮刺;托叶刚毛状。花1~2朵腋生或顶生,花梗长1~2厘米,与萼均有细柔毛及皮刺;萼片披针形,附属物叶状,线形,具刺;花瓣白色,倒卵形,外面有短柔毛,较萼短;雄蕊花丝密被柔毛。聚合果,肉质,多汁,成熟时橘黄色。花期4~5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沟稀疏灌丛中。分布云南、四川等地。 性味甘微酸,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除湿止痢。驱蛔。 复方①治扁桃腺炎,火眼,痢疾,疥疮,风湿性关节炎:倒钩刺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②治蛔虫病:倒钩刺全株五钱。水煎服。 ③治腮腺炎,乳腺炎,无名肿毒:倒钩刺鲜品捣烂外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倒钩刺拼音Dǎo Gōu Cì 英文名Delavay Raspberry 别名小乌泡、刺黄连、刺茶、散血草、小倒钩刺、绊脚刺、小黄泡刺 出处出自《云南中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三叶悬钩子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bus delavayi Franch.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集全株,洗净,鲜用或切碎晒干。 原形态三叶悬钩子 直立小灌木,高1-2m。茎枝无毛,具例钩锐皮刺。三出复叶,互生;叶柄长3-4cm,有细小皮刺,顶生小叶柄长5-8mm;托叶刚毛状;小叶片披针形,长4-6cm,宽8-15m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边缘具齿,两面光滑,粉绿色。花1-2朵腋生或顶生,花梗长1-2cm,与萼均有细柔毛及皮刺;萼片披针形,附属物叶状,线形,具刺;花白色,直径约1cm,花瓣倒卵形,外面有短柔毛,较萼片短;雄蕊花丝密被柔毛;花柱短于雄蕊,无毛。聚合果球形,直径约1cm,肉质,多汁,成熟时橘黄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3000m的山坡杂木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 性味甘;微酸;平 归经心;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除湿止痢;驱蛔。主扁桃体炎,急性结合膜炎,腮腺炎,乳腺炎,无名肿毒,风湿痹痛,痢疾,蛔虫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复方①治扁桃腺炎,火眼,痢疾,疥疮,风湿性关节炎:倒钩刺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②治蛔虫病:例钧刺全株五钱。水煎服。③治腮腺炎,乳腺炎,无名肿毒:例钩刺鲜品捣烂外敷。 摘录《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