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鸨肉拼音Bǎo Ròu 出处《饮膳正要》 来源为鸨科动物大鸨的肉。 原形态大鸨,又名:独豹(郭璞),鸨(《饮膳正要》)。 嘴铅灰色,先端近黑。虹膜暗褐色。头、颈及前胸皆深灰色,喉部近白,满枝细长的纤羽;纤羽在喉侧向外突出如须;后颈基处棕栗色,上体其余部分,大都为淡棕色,布满粗阔的黑色横斑,粗斑之间,更杂以虫蠹状黑斑。翼阔大,小、中覆羽灰而具白端,大覆羽和大部分的三级飞羽纯白,次级和初级飞羽黑褐而基部白色;前胸两侧与背同色,下体自前胸以次纯白色。尾短,中央尾羽棕色较浓,而黑斑较疏,先端白色;两侧尾羽的白色扩展,最外的尾羽,几乎全白,仅于近羽端处具一黑色横斑。脚比鹤短,脚和趾暗铅灰色,仅有前3趾,爪黑色。雌鸟无须。 生境分部栖于空旷的草原上,善奔驰,常成群觅食,食物以植物质为主。繁殖于我国北部,迁至华北平原越冬。 性味《饮膳正要》:"味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饮膳正要》:"补益人。去风痹气。"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鸨肉拼音Bǎo Ròu 英文名Bustard as food 别名原动物大鸨又名:独豹、鸨、地鵏 出处出自《饮膳正要》 来源药材基源:为鸨科动物大鸨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tis tarda Linnaeus 原形态大鸨,体形较大,体长约达1m左右,体重一般为9kg左右。头、颈及前胸皆深灰色,喉部近白色,满被细长的纤羽;纤羽在喉侧向外突出如须;后颈基处棕栗色,上体余部为浅棕色,布满粗阔的黑色横斑,斑间杂以虫蠹状黑斑。翼阔大,小、中覆羽灰而具白端,大覆羽和大部分的三级飞羽纯白,次级和初张飞羽黑褐而短,中央尾羽棕色较浓,而黑斑较疏,先端白色;两侧尾羽的白色扩展,最外的尾羽几乎全白,仅于近羽端处具一黑色横斑。雌鸟喉部无须。虹膜暗褐色,嘴铅灰色,先端近黑。脚和趾暗铅灰色,仅有三趾,爪黑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多栖息于广阔的草原上。其间多有起伏高处10余米,低处多为潮湿的洼地。善奔走飞行缓慢。主要以植物为主食。 资源分布:繁殖于我国北部。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新疆、山东、江苏、河南等地。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胃经 功能主治益气补虚;祛风蠲痹。主身体虚弱,风湿痹证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适量。 各家论述《饮膳正要》:补益人。去风痹气。 摘录《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