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喉痈 喉痈是指发生于咽喉及其邻近部位的痈肿。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因而名称各异。生于喉关的称喉关痈或骑关痈,生于会厌的称会厌痈,生于喉底的称里喉痈,生于颌下的称颌下痈。本病皆因热毒引发,病情发展迅速,每致咽喉肿塞、剧痛,吞咽困难,甚则阻塞呼吸,危及生命。故《灵枢·痈疽》说:“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 西医学的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会厌炎及会厌脓肿、咽后脓肿、咽旁脓肿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临床上,以喉关痈即扁桃体周围脓肿为多见。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脏腑蕴热,复感风热邪毒,或异物、创伤染毒,内外热毒搏结咽喉,灼腐血肉而为脓,毒聚成痈肿。早期多为实热证,若病程迁延,日久不愈,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1.外邪侵袭,热毒搏结 咽喉为肺胃所属,风热邪毒乘虚侵袭,循口鼻人肺系,咽喉首当其冲,邪毒与气血搏结不散,导致气血壅聚而为病。 2.外毒搏结,化腐成脓 外邪不解,入里化火,引动脏腑积热上攻,内外火热邪毒搏结于咽喉,灼腐血肉而化为脓。 3.气阴耗损,余邪未清 火热邪毒久灼咽喉,又因咽痛饮食难进,加之清解攻伐,气阴两伤,余邪未清。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疾病诊断要点 各种喉痈都有一些共同的症状,如咽喉疼痛剧烈,吞咽及语言困难,张口受限,恶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病人呈急性病容,表情痛苦,颈项僵直,头部倾向患侧,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检查:局部红肿高突,触之搏动,穿刺有脓。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各种喉痈又有其特有的临床表现,据此可作出相应的诊断。 1.喉关痛 本病多发生于一侧,咽喉疼痛逐渐加重,吞咽困难,口涎外溢,语言含糊,张口困难,汤水易从鼻中流出。检查:前上型,脓肿位于扁桃体前上方,同侧舌腭弓红肿,高度向前膨隆,软腭亦红肿,悬雍垂被推向健侧,扁桃体向内下方移位,且被红肿的舌腭弓遮盖。后上型,脓肿在扁桃体与咽腭弓之间,患侧咽腭弓红肿,扁桃体移向前内方,软腭悬雍垂无肿胀。前下型,脓肿在扁桃体与舌根之间,牙关紧闭明显,扁桃体中部和舌根触痛明显,舌腭弓下部充血肿胀。患侧淋巴结肿大。 2.会厌痈 起病急骤,咽喉剧痛,吞咽困难,张口流涎,言语含糊,甚则呼吸困难。间接喉镜检查:会厌充血肿胀,或肿如球状,如痈肿已成,则有局部隆起,表面有黄白色脓点。喉部 X线侧位片显示会厌肿大。 3.里喉痈 多发生于小儿。起病急,疼痛剧烈,语音带鼻音,颈项强直,吞咽困难,甚者脓肿阻塞气道,出现痰鸣气急,呛咳,呼吸困难,更甚者可发生窒息危症。检查;咽后壁一侧隆起,充血,脓肿较大者可将患侧咽腭弓及软腭向前推移。患侧淋巴结肿大。 4.颌下痈 咽部及颈部疼痛剧烈,吞咽困难,言语不清,张口困难。检查;患侧下颌部肿胀压痛,咽侧壁隆起,充血,扁桃体及腭弓被推向中线,扁桃体无红肿。患侧淋巴结肿大。 二、证候诊断要点 1.风热侵袭证 病初起,咽喉疼痛,多偏于一侧,吞咽时加重。检查见患处红肿,轻度隆起,散漫无头,触之坚硬。多有发热,恶风,头痛,周身不适,舌质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2.热毒壅盛证 一侧咽喉疼痛剧烈,或痛连耳窍,吞咽困难,汤水难下,口涎外溢,语言含糊,张口困难。检查见局部红肿高突,若为喉关痈,则见软腭及舌腭弓上方隆起,扁桃体被推向内下方,悬雍垂被推向对侧;若为颌下痈,则见咽侧壁及扁桃体被推向咽中线。多有高热口臭,头胀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或滑数。 3.气阴耗损证 咽痛逐渐减轻,身热已平,红肿始退,咽干口渴,倦怠乏力,懒动少言。检查见患处红肿突起已平复,黏膜色红欠润,或溃口未愈合。舌红或淡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 三、鉴别诊断要点 1.牙龈痈 炎症部位主要在下颌第三磨牙周围,牙龈红肿并覆盖部分牙冠。触痛明显有脓溢出,炎症波及舌腭弓,可发生吞咽困难和张口困难,极似扁桃体周围脓肿。 2.白血病 一侧或两侧扁桃体肿大和周围红肿,穿刺无脓,出血不止,全身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常至 2010°/L以上,但有许多未成熟细胞,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降低。应注意血液检查及全身检查。 3.扁桃体恶性肿瘤 疼痛,不发热,生长迅速,局部坚硬,常伴有颈淋巴结转移,活检易确诊。 4.脓毒型白喉 似扁桃体周围脓肿,软腭高度红肿,但扁桃体与咽部有白喉的典型伪膜,可查出白喉杆菌,且有明显全身中毒现象。 四、相关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可达(10~15)x10°/L,中性粒细胞达0.80~0.90 以上。 【急救处理】 一、常规处理 卧床休息,进流质饮食,常用温盐水漱口,保持大便通畅。 二、辨证救治 喉痈的病变过程可分为酿脓期、成脓期、溃脓期。辨是否成脓乃辨证关键,及时采取排脓治疗,对缩短病程至关重要。 1.风热侵袭证 病初起,咽喉疼痛,多偏于一侧,吞咽时加重。检查见患处红肿,轻度隆起,散漫无头,触之坚硬。多有发热,恶风,头痛,周身不适,舌质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证机概要】风热邪毒侵袭,搏结于咽喉,气血凝滞,致咽喉红肿疼痛。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处理】 (1)方药:五味消毒饮为代表方,药用银花、野菊花、蒲公英、地丁、天葵子、荆芥、防风、白芷。 加减法:肿痛甚者加射干、山豆根、花粉;咳者加枇杷叶、杏仁、桑叶。 (2)中成药:清热解毒口服液:口服,每次20ml,每日2 次。双黄连口服液:口服,每次 20ml,每日3 次。 (3)其他 喷药:当喉痈未成脓时,用冰硼散或西瓜霜喷喉,每日3 次。有解毒消肿的作用。 含漱:防风4.5g,甘草4.5g,银花15g,连翘15g,薄荷3g,荆芥4.5g,加水两碗,煎成一碗,漱口,一日2~3次。 含服:清咽滴丸,每次4~6粒,一日3 次。 外敷:颌下红肿者,用如意金黄散或紫金锭外敷。亦可用木芙蓉叶60g,红糖6g,捣烂外敷,有清热解毒散结的作用。 针刺:针刺少商、商阳穴出血以泄热毒,或在痈肿未成脓时,用三棱针于局部肌膜浅刺5~6次,使其出血,以泄热消肿止痛。 2.热毒壅盛证 一侧咽喉疼痛剧烈,或痛连耳窍,吞咽困难,汤水难下,口涎外溢,语言含糊,张口困难。检查见局部红肿高突。若为喉关痈,则见软腭及舌腭弓上方隆起,扁桃体被推向内下方,悬雍垂被推向对侧;若为颌下痈,则见咽侧壁及扁桃体被推向咽中线。多有高热,口臭,头胀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或滑数。 【证机概要】火热邪毒壅盛,灼腐肌膜酿脓,致咽喉红肿剧痛,患处高突。 【治法】清热解毒,利膈消肿。 【处理】 (1)方药 清咽利膈汤适用于脓未成者,药用黄芩、山栀子、银花、连翘、黄连、荆芥、牛蒡子、玄参、生大黄、芒硝、赤芍、甘草。 加减法:口干渴欲饮者加天花粉、淡竹叶;大便通畅或体质较弱者可去大黄、芒硝,加黄柏或火麻仁;痰涎壅盛者可加僵蚕、胆南星等。 仙方活命饮适用于脓已成者,药用银花、防风、白芷、陈皮、象贝母、穿山甲、皂角刺、天花粉、归尾、赤芍、乳香、没药。 加减法: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 若热毒侵人营血,干扰心神,出现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者,应以清营凉血解毒为主,可用犀角地黄汤,并选加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以开窍安神。 (2)其他 切开排脓:当喉痈已成脓(局部软而有波动感),应及时穿刺抽脓,或用小尖刀切开排脓,脓出后则身热减退,局部疼痛减轻。 喷药、含漱、含服、外敷、针刺同风热侵袭型。 3.气阴耗损证 咽痛逐渐减轻,身热已平,红肿始退,咽干口渴,倦怠乏力,懒动少言,检查见患处红肿突起已平复,黏膜色红欠润,或溃口未愈合,舌红或淡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 【证机概要】气阴耗损,余邪未清。 【治法】益气养阴,清解余毒。 【处理】 (1)方药:沙参麦冬汤为代表方,药用沙参、麦门冬、玉竹、天花粉、扁豆、甘草、桑叶、太子参、银花、蒲公英。 加减法:溃口久不愈合者加黄芪。 (2)其他 喷药:以冰硼散吹患处,若创口愈合慢时,可用养阴生肌散吹患处,每日3~4次。 含漱、含服同风热侵袭型。 针刺:针刺合谷、足三里、中脘,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足三里、中脘也可用悬灸法,可理调脾胃,益气养血。 【综合诊疗】 喉痈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咽部脓肿,本病临床症状较重,发展迅速,容易产生并发症,应当引起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在脓肿形成前,应用足量广谱抗生素静脉滴注,以控制感染,同时加用中药,一旦脓肿形成,穿刺抽脓或切开排脓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协同应用,对减轻症状和及早治愈有良好作用。扁桃体周围脓肿的患者,待炎症消退2~3 周后可行扁桃体切除术。 若有痰鸣气急,呼吸困难者,当按急喉风处理,必要时配合气管切开,以保持气道通畅。 【预防与调护】 1.病中多饮水,注意休息。 2.吞咽困难者,宜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养胃气。忌食辛辣厚味。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掌握时机,及时行抽脓或切开排脓治疗。 4.对于小儿患里喉痈的检查和排脓,要在充分准备下进行,防止出现脓液突然涌出堵塞气道。 5.对急乳蛾应尽早治愈,以免邪毒向周围扩散而变生喉关痈;若慢乳蛾反复急性发作,引起喉关痈者,病愈后宜行扁桃体切除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