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晋朝至隋唐、五代(220—960年),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 繁时期,骨伤科疾患更多见,从而积累了临床经验,促进了中医骨伤科
诊疗技术的进步。 晋·葛洪著《肘后救卒方》,在世界上最早记载了颞下颌关节脱位 手法整复方法:“令人两手牵其颐已,暂推之,急出大指,或咋伤 也。”书中还首先记载用竹片夹板固定骨折:“疗腕折、四肢骨破碎及筋 伤蹉跌方:烂捣生地黄熬之,以裹折伤处,以竹片夹裹之。令遍病上, 急缚,勿令转动。”他论述了开放性创口早期处理的重要性,对腹部创 伤肠断裂采用桑白皮线进行肠缝合术,还记载了烧灼止血法,并首创以 口对口吹气法抢救猝死病人的复苏术。南齐·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 遗方》对创口感染、骨关节化脓性疾病采用外消、内托、排脓、生肌、 灭瘢等治法,运用虫类活血药治疗金疡。隋代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 候论》,是我国第一部中医病理专著,载录证候1720条,其中有“金疮 病诸候”23论,腕折(泛指骨折、扭伤等)证候9论,还有妇人与小儿金 疮、瘀血证候等。“金疮病诸候”精辟论述了金疮化脓感染的病因病理, 提出清创疗法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地分层缝合,要正确 包扎,为后世清创手术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治疗开放性骨折、清除异 物、结扎血管止血、分层缝合等方面的论述,都达到了很高的水 平。“中风候”和“金创中风痉候”对破伤风的症状描写得非常详细,提出 它是创伤后的并发症。“金疮伤筋断骨候”“金疮筋急相引痛不得屈伸 候”“腕折破骨伤筋候”等论述了“伤筋”的证候、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指出 筋断“可连续”。“箭镞金刃入肉及骨不出候”“金疮久不瘥候”对创口不愈合 的病因病理有较深刻的认识,强调了去碎骨和清除异物的重要性。“附 骨疽候”指出成人的髋关节、膝关节与儿童的脊椎、膝关节是附骨疽的 好发部位。“金疮肠断候”“被打头破脑出候”记载了肠断裂、颅脑损伤的 症状和手术缝合治疗方法。《诸病源候论》还载述了内伤惊悸、烦热、 咳嗽、口渴、吐血、腹胀、孕伤等证候,阐述了内伤气血、津液、五脏 的病机。 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中医临床的百科 全书,在骨伤科方面总结了补髓、生肌、坚筋、固骨类药物,介绍了人
工呼吸复苏、止血、镇痛、补血、活血化瘀等疗法,载录了颞下颌关节 脱位手法复位后采用蜡疗、热敷、针灸等外治法,丰富了骨伤科治疗 法。王焘著《外台秘要》,是一部综合性医学论著,其中收录了折损、
金疮、恶刺等骨伤科疾病治疗方药,把损伤分为外损和内损,列骨折、 脱位、内伤、金疮和创伤危重症等五大类。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 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分述骨折、脱位、内伤三大
类证型,总结了一套诊疗骨折、脱位的手法,如相度损处、拔伸、用力 收入骨、捺正等,提出了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 治疗大法。对筋骨并重、动静结合的理论也做了进一步阐发,该书指
出:“凡曲转,如手腕脚凹手指之类,要转动……时时为之方可。”对于 难以手法复位的闭合性或开放性骨折,主张采用手术复位:“凡伤损重 者,大概要拔伸捺正,或取开捺正。”“凡皮破骨出差爻,拔伸不入,撙 捺相近,争一二分,用快刀割些捺入骨。”该书首次记载了髋关节脱
臼,并分前、后脱臼两类,采用手牵足蹬整复手法治疗髋关节后脱位, 利用杠杆原理,采用“椅背复位法”治疗肩关节脱位。他还介绍了杉树皮 夹板固定方法:“凡用杉皮,浸约如指大片,疏排令周匝,用小绳三度
紧缚。”对内伤的治疗,采用“七步”治疗法,提出了伤损按早、中、晚三 期治疗的方案。所载方50首,药139味,包括内服及煎洗、填疮、敷贴 等外用方剂,体现了骨伤科内外兼治的整体观。 |